國內橡膠機械行業競爭激烈
近兩三年,中國橡膠機械行業“井噴式”的發展態勢,令國內橡機企業十分欣喜。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國有還是民企,日子均比過去好過了許多。然而,專家在近期召開的橡膠機械高峰論壇會上提醒,我國橡機行業的發展高峰期即將過去,從而進入平緩發展期,市場需求的變化,預示著橡機行業必將面臨新一輪競爭,且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因此,橡機企業應保持清醒頭腦,早作準備。
目前,我國已無可爭辯地成為世界橡膠機械生產和消費大國:企業數量占世界橡機企業總數的1/3以上;橡膠機械產值占世界橡機總產值的1/4以上。
我國橡膠機械飛速發展的原因,除國家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外,主要得益于中國子午線輪胎強勁發展的拉動,得益于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世界輪胎工業中心向中國的轉移。但隨著子午線輪胎市場的降溫,橡機需求也將由峰值逐漸進入相對平穩的曲線,并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也就是說,這兩三年橡機行業的大好形勢將一去不復返。
而近幾年來由于子午胎熱,導致橡機產品供不應求,國內新老橡機企業出現“一窩蜂”現象,紛紛擴能擴產。國內橡機企業產能大了,規模上去了,維持規模和產能的費用也大了,如果需求稍有不利波動,就有可能面臨“毀滅性”打擊。
其實,國內橡機行業的價格大戰早已拉開。據了解,為了搶占市場,國內橡機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已十分激烈,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由于搞價格大戰,一臺硫化機的售價就減少利潤10萬~20萬元,2003年整個橡機行業僅硫化機產品損失利潤就高達1億元左右;通常上一個30萬套規模的輪胎企業,需設備投資約6億元人民幣,而目前設備投資僅為2億~3億元人民幣。
國內橡機企業該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約束了。
更何況我們還有先天不足:我國橡機行業起步較晚,基礎差,過去的產品幾乎全是“傻、大、笨、粗”。橡機行業真正的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與世界橡機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們追趕的路還很長。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橡機行業也存在某些不足:一是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科研開發投入少。國內橡機產品大多是模仿國外產品制造的,更談不上超越。二是制造橡機產品的材料質量不高,導致設備使用壽命不長。三是我國橡機產品出口價格很低,與同類產品進口價格相比,有的相差10倍,甚至更多。四是除硫化機外,我國鋼絲簾布壓延機、大容量密煉機、鋼絲簾布裁斷機、全鋼四鼓成型機以及輪胎檢測設備等仍處開發階段,與國外差距巨大。五是我國橡膠機械的軟件設計平臺十分落后,嚴重制約了科技人員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隨著世界全自動輪胎生產技術革命的掀起,對橡膠機械的需求有了質的變化。如米其林的C3M技術、倍耐力的MIRS技術、固特異的IMPACT技術、普利司通的ACTAS技術、錦湖的APU技術等。目前國內企業及研究單位對這些技術尚無一進行研究。
面對世界橡膠機械制造業向東歐、中國及印度轉移的機遇,中國橡機制造企業如何把握,已是迫切需要探尋的問題。
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需要價廉物美的產品這一宗旨不會變。在“價廉”上,中國占據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具備價廉的基礎。因此,我們的企業最需要的是在“物美”上做文章。
要保證物美,必須有自律,不能再搞價格戰,窩里斗。有人說,如果國內橡機制造企業能夠將產品價格提高10%,就能選用材質好的鋼材來生產橡膠設備,其使用壽命便可提高三倍以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內輪胎企業何必非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去進口國外設備?
要保證物美,就必須走精、專之路,不能一哄而上。目前,我國橡機制造企業是看到某種產品賺錢,便“一窩蜂”,最終導致惡性競爭。有的企業甚至將自己多年形成的某一產品特色丟掉,去追求短期的效益,這樣做對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利。
要保證物美,就要形成合力,形成橡膠機械的產業群,做國際市場大“文章”,走共同發展之路。目前,我國橡機制造企業是各自為戰,“大而全,小而全”,沒有形成一個橡膠機械的產業群,不利于規模化生產,不利于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在市場方面,國內橡機制造企業還沒有將目光放大放遠,“窩里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其實,中國橡機市場僅是國際大市場的一小部分,特別是近兩年隨著中國橡機企業的迅速崛起,國際上一些競爭不過的中小橡機企業很可能退出,為中國讓出部分市場;再加上國際一些大牌輪胎公司的生產設備正面臨淘汰和更新,他們已看中中國某些產品的價廉和物美,中國橡機企業只要擰成一股繩,必能在國際市場上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