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重組并購浦沅工程機械
8月30日,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浦沅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浦沅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重組并購簽約儀式正式舉行,國內機械工程行業的兩大巨頭宣布聯手打造國內最大的汽車起重機生產制造基地。業內人士認為,此舉不但直接改變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格局,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還可能在行業內引發一場重組并購的浪潮。
專家認為此次并購的背后蘊藏著深刻的行業背景。
工程機械行業是我國近年來高速發展的行業。從2000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市場持續井噴,全行業出現了少見的普遍景氣,每年行業的利潤和銷售額平均增幅超過35%。專家預測,在未來十年內,我國的工程機械市場還將保持20-30%的增長速度。
全行業表面的火紅并不能掩蓋潛在的危機,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始終面臨一個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提升的制約因素。雖然2002年全行業銷售收入達773億元,利潤達46.4億元,但與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據悉,美國卡特彼勒一家公司2002年銷售收入就超過200億美元,是中國全行業銷售收入總和的2倍多。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全球經濟逐步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資源整合的呼聲日益高漲。
對于中聯重科而言,2000年上市以來,由于適時把握住了工程機械行業高速發展的契機,公司業績一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的年均增幅均達到50%以上。但工程機械行業畢竟是周期性行業,近兩年市場需求大幅的增長將可能透支行業未來的增長。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工程機械行業內企業如果仍以新建投資的方式實現擴張,投資回收期會比較長,企業可能將錯失分享行業大幅增長帶來的整體性收益。通過收購浦沅集團和浦沅有限公司的主要經營性資產,中聯重科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公司利用浦沅集團的優質資產進行持續性的生產經營,不僅能夠充分把握住行業上升周期給企業所帶來的發展契機,快速實現產品多元化,擴大收入和資產規模,增強公司綜合實力,同時在未來可能出現的行業增長減速中,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也能得到相應地提高。
中聯重科與浦沅的重組并購是實現雙贏的“強強聯合”。
湖南浦沅集團的前身是一家由上海內遷湖南的三線企業。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公司實施了國有企業債轉股,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2000年至2002年,浦沅集團顯示了良好的成長性,銷售收入從3億多元上升到10.7億元,雖然作為國有企業,背負著30多年來國企辦社會的沉重包袱,每年利潤也保持在千萬元以上。
浦沅集團主營汽車起重機、特種車輛和建筑機械。浦沅集團在汽車起重機方面有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和制造優勢,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該企業就是我國四大汽車起重機生產廠商。近年來,浦沅集團的汽車起重機業務依舊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場占有率達到14.07%,僅次于徐州重型機械廠,位列行業第二。
2001年,湖南省決定將工程機械行業作為全省工業化的龍頭,希望利用5至10年的時間,在長沙形成銷售收入過百億的建機城,成為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加工基地,這一戰略決策為一直希望低成本擴張的中聯重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經過近兩年的談判,湖南省兩大工程機械企業終于走到一起。首先由中聯重科收購浦沅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性資產,使浦沅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中聯重科的全資子公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制,建立中聯重科控股、經營和技術骨干持股的多元股權結構,形成國家、企業和骨干隊伍的利益平臺,在新的機制和新的投入下,實現企業的高速發展。浦沅集團有限公司未被收購進入中聯重科的其他資產,劃撥長沙建機院(“中聯”控股方),仍以浦沅集團名義續存。
通過這種方式,中聯重科將借助上市公司融資平臺,通過技術、市場和資本三根紐帶,整合湖南尤其是長沙的工程機械行業,在外延式擴張中迅速做大做強。浦沅集團有限公司通過理順勞動關系和轉換經營機制,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并借助中聯重科的上市公司平臺,獲得擴大投入所需要的資金,迅速跨入一個發展新階段。
據介紹,在未來五年內,中聯重科將投資近20億元擴大生產規模,改造和興建“五大園區、七大基地”,形成目前國內乃至亞洲地區最先進、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綜合型建筑工程機械生產基地,將整合后的企業發展成為銷售過百億元,利稅近十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