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機械行業中高檔產品有待突破
上半年印機行業形勢喜人主要經濟指標呈較快增長趨勢。與2006年同期相比,2007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有所提高,尤其現價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和現價銷售產值同期分別提高15.6%、15.5%和13.3%,除利潤總額外其他兩項指標提高8%以上,而繼一季度以來成本費用總額卻一直居高不下。
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增速加快。2007年一季度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完成169.4%,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5.7個百分點,超國家標準值69.4個百分點,呈快速增長態勢。
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完成好的企業有江西中景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長榮印包設備有限公司、上海高斯印刷設備有限公司和遼寧大族冠華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數值分別達到375.5%、337.4%、326.3%和310%。
產品創新又創佳績。2007年二季度新產品產值完成165666萬元,占現價工業總產值的49.9%,新產品已接近半數。59家企業中39家有新產品,占總體的66.1%。
出口業績大幅增長。2007年上半年完成出口交貨值4948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4.9%。其中自營出口創匯額完成6075萬美元,同比增長46.8%,兩項指標再創新高。
虧損企業減少,虧損額下降。2007年上半年虧損企業6家,比上年同期減少2家,虧損額982萬元,比去年同期減虧384萬元,虧損企業中有4家企業扭虧為盈。
從2007年上半年我國印機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為促進今后我國印機行業的發展,企業需要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重點突破點。
依托自主創新帶動企業產品升級“十一五”以來,各個企業都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對未來新產品的發展規劃,做了詳盡的安排與部署。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部分企業新產品產值率大大提高,同時產品銷售收入增幅較大。
此外濰坊東航、營口三鑫、上海紫光、浙江通業、天津長榮、上海亞華等企業,產品銷售收入以兩位數大幅增長,已構成2007年行業發展的主力。
另據印機行業的膠印機生產企業統計,2006年上半年各種規模、各種檔次的平張紙多色膠印機,產銷量大幅增長,多數企業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
從表4可以看出,由于四開以下規格的小型膠印機進口稅收政策的調整,大大鼓勵企業生產的積極性,產品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滿足印刷企業的需求。另外,國內企業生產的中高檔膠印機、凹印機、柔印機、切紙機、模切機、膠裝聯動線等產品,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品牌。雖然,印機行業為發展中高檔產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印刷機械進口量仍在全國100種機械產品進口中,名列前25位。
提升中高檔印刷機技術水平最近國家對新聞出版業、文化產業以及包裝裝潢業都明確指出: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科技印刷、精美印刷、綠色環保印刷,為早日建成印刷強國而努力。進入“十一五”以來,印刷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明顯加大,已成為中國經濟全面提升的新亮點。這種形勢大大提升了印刷機械的水平,產銷規模擴大。據不完全統計,10家生產平張紙多色膠印機的企業,今年上半年銷量平均遞增28.4%。另據海關膠印機進口統計,2007年1~6月總進口量為607臺,達40458萬美元。其中卷筒紙膠印機51臺,達7945萬美元;平張紙膠印機505臺,達32072萬美元。
但是,從“十一五”印刷機械的技術改造規劃來看,一些主要生產中高檔印刷機械企業,瓶頸生產環節則表現為關鍵部件加工能力不足、檢測手段不齊備;外協配套水平的提升落后于主機廠水平提升,大大制約了主機廠的增產增銷;高級技工短缺,技術攻關能力落后,質量顯現波動性較大;熱加工技術質量水平改善較慢,產品內在質量不斷暴露問題,等等。上述軟硬件的問題,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今年下半年印機企業應著力突破這些發展瓶頸,提升我國中高檔印刷機的制造水平。
積極應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上半年印機行業整體運行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產銷大體平衡,出口活躍,新產品開發明顯提速,中高檔產品產銷兩旺。印機行業之所以快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支持;二是國民經濟發展正處于“十一五”上升期,國內市場需求強勁;三是國際市場需求旺盛,企業不斷擴大出口,市場空間增長。
近期,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陸續出臺,“三率”(利率、匯率、存款準備金率)齊升,央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加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固定資本投資過快增長;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從0.3%增至0.5%,減少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為解決外貿順差創造一定的條件;存款準備金率第八次上調,其準備金率將執行11.5%的標準,可以緩解資金流動性過剩。“三率”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對印機企業的生產經營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價格穩定面臨潛在壓力。央行發表《當前價格形勢與未來趨勢分析》報告,預計下半年我國消費增速會高于去年,我國全年CPI達到3.2%。
央行研究局的報告認為,推動我國未來價格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位運行的國際有色金屬和石油價格仍有可能小幅上漲;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而進出口關稅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部分生產資料與消費品產能過剩則會拉動我國未來價格水平向下。
價格的不穩定,會直接影響到印機企業的財務成本,企業內部以及外圍的配套產品,都要精細盤算和制定應對措施。
進出口稅率的調整,喜憂參半。憂的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稅率的規定,自今年7月1日起實行,由于此次調整共涉及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在出口退稅下調以及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影響下,經營環境惡化將導致利潤繼續下滑。印刷機械出口稅率雖已從17%下調至13%,是否還要下調,我們應當從思想上、措施上有所準備。喜的是:國家醞釀在16個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領域實施的零部件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將率先在紡織機械領域推出,財政部近日出臺了該領域專項進口稅收優惠的具體實施文件。在對進口關鍵零部件實行退稅的同時,取消相應進口整機的免稅政策。對于16個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領域實施的零部件進口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是鼓勵這些行業的設備更新換代,以提高行業的技術水平,達到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在鼓勵擴大進口,減小貿易順差。為此,我們多年反映的零部件進口不免稅,而進口高檔印刷機免稅不公的做法,有望得到解決。這對提高印機行業技術水平,降低產品成本壓力,將起到積極作用。
勞動力短缺預示低工資時代結束。據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農村已無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短缺現象正在由沿海向內地蔓延,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在逐步向供不應求轉變。眾所周知,機械行業技工的稀缺與不穩定狀態,已經危及企業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的穩定與提高。因此,印機企業如何消化勞動成本的增加值,是經營者需要認真對待的一件大事。
2007年印刷機械生產經營形勢總體是向上發展的,怎樣保持這種態勢,歸結起來是自主創新,不斷推進產品結構的調整,解決生產經營中的薄弱環節,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向產業鏈高端利潤環節邁進,促使印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