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抓手
2010年6月中旬,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即“19號文”出爐后,近期,財政部、發改委、人民銀行、銀監會關于貫徹“19號文”相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也應聲而出,對其涉及的諸多關鍵概念,如融資平臺公司、公益性項目、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的債務、在建項目等做了進一步核定。隨后,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7月27日的全國財政廳(局)長座談會上強調,各級財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19號文”的要求,細化工作方案,同時強化其他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而在前一天,繼5月13日出臺促進民間投資“新36條”之后,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把引導民間投資的任務分工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財政部等20多個部門,將分別承擔具體落實“新36條”的相關任務。一系列具體實施細則的出臺預示著中國對宏觀經濟的調整正逐步深入。而如果以更細致的眼光觀察,上述看似互不相干的舉措實際蘊含著微妙的聯系。
事實上,即使一個好的政策做過了頭也會讓好事變成壞事,地方融資平臺幾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地方融資平臺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應對大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所帶來的財政枯竭,對政府而言,通過融資平臺的建立能迅速通過銀行融資投入項目建設,效果立竿見影,彌補了政府財力不足的缺憾。對銀行而言,信貸的擴規模效果顯著,這是貸款投放初期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都受益的雙贏局面。但目前全國雨后春筍般出現的3800多家地方融資機構、8000家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近兩年超常規發展,系統性風險逐日迭加,管理不善必將導致嚴重后果。
7月20日,銀監會年內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披露了最新數據,即使相關部委及各大銀行已經“后知后覺”地加強了對地方融資平臺的管理,但截至2010年6月末,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仍然比2009年底的7.38萬億元增加了2800億元,風險一觸即發。
在近期的宏觀緊縮政策以及“19號文”出臺以后,很多地方政府投資和財政相繼陷入困境。喪失了銀行信貸的有力支持,一些高負債的地方融資平臺甚至面臨崩盤的危局。而上述“19號文”的實施細則出臺后,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整治立即會進入實質性操作。不過,細則中也顧及到了實際中的復雜情勢,其中表示,2010年6月30日之前已經完成審批、備案等手續的項目,為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應該妥善安排后續建設資金。而據我們了解的情況,此前有的地方政府早已聞風而動,開始小心翼翼地吸引民間資金進入,接盤政府難以為繼的投資項目。由此帶來的可能是,此前很多民營企業難以染指的基礎建設項目不經意間已經打開了“機會窗口”。結合近期中央對“新36條”強力推進,我們似乎看到了民營資本介入壟斷投資領域的契機。
當前,“十二五”規劃實施在即,經濟轉型之路已經不容踟躕,眾多政策的出臺也已然彰顯了決策層的決心。民營經濟作為中國最活躍的經濟主體長期被排斥在諸多政府主導的項目之外早已經廣受詬病,倘若各級地方政府放開固有的思維定勢,正視民營資本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失去地方融資平臺的投資“抓手”后,重視產業投資平等制度改革,合理引導利用民營資本進入壟斷投資領域,則不失為一條以投資結構調整促經濟轉型的良策。未來,利用地方融資平臺的現有投資框架,鼓勵民間資本“接盤”,參與民用機場投資、通用航空設施建設、石油天然氣建設等等,都會是有益的嘗試。
回顧歷史,民營資本以其創新性和高效率的投資力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在經濟結構調整、投資結構調整迫在眉睫之際,我們不應再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