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療器械采購權回收大浪淘企開始
“此次衛生部出臺的新政將集中采購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采購,而且將參照藥品網上采購的辦法,這對醫療器械生產和銷售企業必然造成不利影響。”上海光典醫療器械銷售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張英興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重大變革
7月27日,衛生部在醫療器械集中采購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各級政府、行業和國有企業興辦的所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都必須參加醫療器械的集中采購。”
集中采購的醫療器械包括醫療設備和醫用耗材,特別是大型的醫用設備、心臟起搏器、心臟介入類等醫用耗材,以及單批次采購金額較大的醫療器械等。
“將采購權回收,尤其是采購單價低卻需求量大的醫用耗材等醫療器械的采購權收回到衛生主管部門,這也是醫療機構醫療器械采購傳統模式將要面臨的一次重大變革。”衛生部醫政司的一位官員表示。
廣州市一家醫療器械銷售公司的副總經理何先生向記者表示,一直以來,公立醫療機構采購醫療器械的模式無外乎兩種形式。
其一,如果醫療機構需要采購大型的醫療設備,預期費用在一定數量以上(一般50萬元為上下限)需要醫院相關科室負責人向醫院打報告申請,再由醫院分管領導向所在的衛生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再由衛生主管部門審核通過以后撥款進行采購,采購采取的也是院外招標的方式。“采購費用由衛生主管部門承擔。”
其二,50萬元以下的醫械設備的采購,在作出采購規劃以后,由醫院醫療設備科直接進行院內招標,這筆錢也由醫院自己出,醫院會根據參與招標企業的條件選擇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醫械設備。
“這兩種模式,醫療器械生產和銷售企業會想盡辦法與醫院公關,商業賄賂行為自然不可避免。”何先生表示。
“但是,集中采購意味著醫療機構的設備需求信息要及時向主管部門匯總,否則醫療機構所有的設備采購都要層層反映,直至最后得到批準采購,可能已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了,醫院在這段時間里卻得不到任何所需設備,對醫療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所以,在集中采購執行時,還需要有更詳細的實施細則才可以。”安徽省一家二級醫院醫療設備科的張科長認為。
醫械企業洗牌
據衛生部規財司副司長于德志透露:“已經委托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組織開展醫療器械評估選型工作,適時發布評估選型結果,目的是為推進醫療器械集中采購,保證醫療器械集中采購的質量,降低采購成本。”
“企業為了設備能夠順利通過評估選型,必定要進行相當的投入,一方面是進行產品質量改造,也可能會產生新的公關費用,對于醫療器械企業而言,這些投入都將納入醫療器械產品的成本。”張英興表示。
而企業為了能順利進入醫院終端,必定要接受政府集中采購時的砍價,參與招標的招標費用也將是很大一筆投入,再加上選型評估的費用投入,諸多費用相加,企業經營壓力凸現。
“要么減少利潤,要么就將這些成本轉嫁到醫療器械產品的定價上去。這是醫械企業必須面臨的選擇。”張英興說。
評估選型是為醫療器械企業頒發一張市場通行證,國內醫療器械企業還要為順利拿到這張通行證而努力,如果拿不到,也就意味著企業的倒臺。
“集中采購對醫療器械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價格都有嚴格要求,對低價格的要求必定會導致一批企業為獲得采購而進行價格戰,價格戰的殘酷也在藥品網上采購模式中有所體現,所以新政必定會令一批醫療器械企業面臨淘汰命運。”何先生直言。
目前,我國在SFDA注冊核準的醫療器械經銷單位約12000家,而生產銷售能力比較大的企業不過10%左右,大多數國內醫療器械企業還處于低水平的仿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