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電產品在烏克蘭市場有發展潛力
新華社信息北京6月5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家林躍勤在為本
社撰寫的專稿中明確表示,中國和烏克蘭兩國貿易結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國內
企業可以關注烏克蘭市場。
林躍勤說,烏克蘭“安”系列的重型與中型運輸機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性能
價格比也有優勢;化肥、船舶與機械產品及冶金產品等適合我國。我國輕紡與家
電產品以及某些食品等適合烏市場,烏克蘭每年要從我國進口10億多美元的服
裝與鞋類。
中烏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其特點是規模太小,起伏很大,層次
較低,投資偏少,缺乏規范。兩國貿易額大部分年份徘徊在4億-8億美元之
間,年份之間波動還很大,在各自的貿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同時兩國貿易結構比
較單一,經貿領域很窄,我國對烏投資很少,迄今在烏克蘭注冊的中資企業只有
60多家,總注冊資本僅為1000萬美元左右,以小餐飲、批零貿易和中介等
為主。我國主要向烏克蘭出口鞋、服裝和輕紡品、機電產品及耐火材料等,商品
形象是低檔低價。
林躍勤指出,烏克蘭各類家電產品需大量進口,如彩電年需求量為40多萬
臺,冰箱年需求量為75萬臺,微波爐及電烤箱等20多萬臺,空調40萬臺
(完全靠進口)。應該說,我國家電產品質量價格在烏會有較強的競爭力,關鍵
是我們的宣傳營銷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在國內家電生產線開工不足,市場嚴重過
剩,而擴大向歐美與其他國家出口又頻遭反傾銷紅燈,積極向包括烏在內的東歐
市場進軍,或通過在這些地方投資設廠,部分轉口,是我國商品出口多元化,不
失為新路子。不過,要立足烏市場,首先要取得各種技術安全認證,保證質量;
其次要調查了解當地市場需求特點,做好宣傳廣告,樹立品牌;第三要利用當地
成熟的銷售網絡,搞好維修服務。
烏克蘭需要小型拖拉機與農機具,8-25馬力的拖拉機每年需求量在20
00臺以上,谷物收割機年需要量4000臺上下,基本靠進口。自1992年
以來,我國向烏克蘭出口了3000多臺拖拉機,主要為“河北”與“邢臺”兩
個牌子的14、18馬力小拖,頗受歡迎。隨著烏克蘭4萬多個小農場與120
0多萬農戶購買力的提高,對小拖等農機的需求將會擴大。
干電池、方便面、中藥、保健茶、花生與大米等其他商品在烏也很受歡迎。
目前,烏每年需進口2億多節干電池,零售額達5000多萬美元。
除了進行貨物貿易外,到烏克蘭直接投資合作生產是拓寬經貿渠道,提高合
作水平的有效方法。烏方希望改善中烏雙邊貿易結構,加強在機械、船舶、飛機
制造、航天、運輸、農業、高科技與工業以及產品認證與專家培訓等領域的合
作,還可以共同開拓歐洲市場。從1995年6月至今烏克蘭已開辟了10個經
濟特區,區內投資商享有各種優惠政策。
就目前兩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具有合作前景的領域是冶金、機械、軍工、飛
機制造、建筑、農業、金屬材料尤其是輕紡、日用品和家電產品等領域的合作。
如由中方提供生產線與關鍵技術或者零部件,利用當地的生產條件,共同生產適
合烏克蘭的彩電、空調、洗衣機、微波爐、視聽、電話、電腦與手機等產品。在
站穩腳跟后,產品還可以部分轉口其他國家,以減少運費與關稅。其他如中餐館
在烏克蘭還相當少,普遍生意好,利潤可觀。中式茶館還沒有,瓶裝茶飲料也是
空白,都蘊含著很大的商機。在當地投資開設中國商貿中心,走精品路線,對于
振興產品聲譽具有重要意義。
2002年4月來華訪問的烏克蘭科學院代表團在參觀亞洲最大的北京燕京
啤酒廠時表示,以中國現有的啤酒生產技術與能力,如能與烏方企業合作,在當
地組織生產,肯定會有競爭力。烏克蘭人均啤酒銷量比我國高出5倍以上,烏自
產啤酒品種較少,價格較高,烏自產500毫升瓶裝啤酒零售價約為0.5美
元,進口的更貴。
近年,中烏雙方企業的合作已有起步:如國內公司承擔設計和承建了烏工業
投資銀行中央辦公大樓項目,輸出了工人,設備與建材;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
與烏克蘭扎波羅熱鋼鐵廠開展高爐技術改造方面的合作;中國航材研究院與烏巴
頓焊接研究院和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進行合作等項目都進展順利。2000
年,中烏簽訂勞務工程承包合同16項,合同額215萬美元,完成營業額26
4萬美元。目前,在烏勞務人員500多人。勞務合作的潛力還很大。為支持兩
國企業合作,我國政府已提供了兩筆1億元的貸款。
林躍勤指出,烏經濟形勢與貿易投資環境正在好轉,但它仍被世界銀行稱為
改革緩慢的封閉型國家,是世界上貿易與投資風險最高的國家之一。烏政策多
變,關稅高,稅負重,企業信譽度低,履約支付能力弱,仍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