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原本受研發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已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壓力?,F在,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大多數企業主營收入和銷售利潤明顯減少,融資與還貸能力明顯不足;鋼鐵和石化等諸多行業近來虧損嚴重,整體業績全線下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一些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很多中小企業已經倒閉或面臨倒閉,失業人數達到2000多萬。很清楚,中國經濟明顯下滑,市場需求明顯減少等現實問題,又使中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可謂經濟寒冬來臨,困難重重。
中國企業如何跨越經濟寒冬,轉危為安,我的想法是除了政府要調整產業結構,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擴大內需外,企業自身一定要練好內功,抵御經濟寒冬。一是加強市場預測分析,適時調整競爭戰略和產品結構。二是加快建立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發體系,掌握核心技術,研發出具有高附加值產品。三是加快信息化進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且落到實處。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
具體而言,就是要推進管理創新與研發創新。事實上,我國廣大企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盡科學、完善;競爭戰略和集團管控模式不清晰;市場分析不深入,缺乏前瞻性預測;研發體系薄弱,缺乏高附加值產品;全面預算體系不完善,財務成本報告嚴重失真;企業計劃不準確,企業資源難以優化配置;高素質經理人才短缺,企業管理水平難以提升;業務模式不盡科學、合理,模式與流程未能有效融合;信息系統不完善且不集成,信息化與管理現代化未能緊密結合等問題。毫無疑問,這些問題都是中國企業抵御經濟寒冬的“軟肋”,應通過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練好內功,提升跨越經濟寒冬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市場需求急劇減少,使得中國外貿型企業雪上加霜。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很多沒有核心技術,以低價占領市場,處于價值鏈低端的企業倒閉了;一些迅速改變以往來料加工和貼牌生產經營模式,注重新產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從而牢牢掌握市場和贏利主動權的企業,很快走出困境得以持續發展。這里的差別和奧妙就是企業充分認識自主研發創新的作用和意義,并落到實處。
信息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問題,但企業通過加快信息化進程,可構建異地多層次協同研發體系、網絡化協同制造體系、集群產業鏈協同商務體系,能顯著提升企業集團管控能力和整體競爭力。落實到ERP應用領域,就是通過深化應用ERP,將先進的管理理論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與企業業務模式和業務流程的重組相融合。至于深化應用ERP的理念與方法,我有兩個基本觀點,也談過很多次了。一個是以業務模式重組深化應用ERP,另一個是以深化應用ERP推動企業管理創新。當然,能否深化應用ERP,能否有效提升企業跨越經濟寒冬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還在于企業高管和CIO的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能否將這些意識真正落到實處。
文章原載于《CAD/CAM與制造業信息化》2009,1-2
金達仁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兼任科技部國家制造業信息化ERP認證培訓專家組組長、國家職業技能(信息管理)鑒定專家組成員、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行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ERP專委會副主任。
20世紀80年代初,金達仁開始研究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以及MRPII/ERP、SCM、BPR/BMR和IT在中國的推廣應用工作。實踐中他提出了“意識重于一切、企業是應用ERP和推進信息化的主體、ERP項目是企業管理創新系統工程、中國企業缺乏有效管理、流程從屬模式 模式從屬戰略、深化應用ERP和贏在落到實處”等研究觀點?!?/CLK>
期間,金達仁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國家行政學院等高校作專題培訓,發表論文200余篇。近年來,他還參加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十一五”國家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綱要討論、科技部組織的“十五”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總體驗收和“十一五”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總體立項評審等工作。同時,他還提出了“以深化應用ERP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和“以推動業務模式重組深化應用ERP”的研究觀點,希望能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ERP應用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