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在危機中生存變強
隨著金融風暴席卷而來,中國企業面臨著嚴冬的威脅。在博鰲亞洲論壇“危機中求發展:企業過冬的戰略選擇”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企業應該選擇適合自己“過冬”的路徑。政府和企業應該繼續加強溝通、雙管齊下,共同應對危機。
政府應更盡力為企業服務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李榮融指出,企業能不能搞好,與所有制沒有必然關系。關鍵是遵循企業發展規律,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這些規律包括: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責任落實和壓力傳遞的工作機制;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管理,優化資源配置等。因此,政府應該設身處地為企業考慮,在危機面前更應該為企業服務好。
李榮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報告了一個好消息,3月份中央企業的指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回升。今年3月份跟2月份相比利潤增長了將近86%。他進一步認為中央企業過冬所采取的措施已經得到了反映,但是還是謹慎樂觀。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練好“內功”。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認為,政府在引導企業度過危機的作用不容小視。今后的政府主管部門,要側重于宏觀的調控,政府服務好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制訂好市場經濟的規則,與此同時要解決好就業問題、醫療改革等關乎人民民生、企業命運的問題。
危機面前企業生存是第一位
首先,應推進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多元化”曾經是許多企業的制勝法寶,在金融危機來臨之際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爭議。目前,中國很多產業是重復、分散、落后,呈現出結構性低效率。一些企業主業不突出、輔業占用了大量資源;有些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還沒有改變;一些企業盲目多元化,背上了包袱。提高產業和企業競爭力,客觀上需要經過一輪并購重組過程,淘汰落后、提高產業集中度。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裁魏家福在此次論壇上表示,企業在嚴冬中可以選擇“冬眠”:應減少投資、削減員工、回到企業核心的業務是“過冬”的方式之一,但是如果“冬天”很長,“冬眠”的企業可能就無法生存下去,所以“冬眠”是企業“過冬”最后一個選擇的方法。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論壇上指出,企業在應對危機時應收縮業務到核心上來。企業做事不能超過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不是光有錢就能解決的。目前形勢下,既為低成本擴張提供了機會,也是收縮戰線、優化經營結構的有利時機。通過并購,使有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做強,另一方面對困難企業的投資者也是減少損失的一種解脫。因為這家企業的輔業可能就是另外企業的主業,通過剝離、收購、重組將充分激發存量資產的活力。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企業要獲得銀行的“青睞”,首先需要企業自身加強公司治理的建設,集中“拳頭”在自己的主業上。
中國已經有了較強的產業基礎,如果把度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轉化為優化資源配置的機會,使制約產業競爭力的某些結構性問題得到解決,那么,中國產業和企業就將成為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的一個贏家。
其次,企業應實施技術追趕戰略,再造競爭優勢。中國很多產業和企業是從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起步的。這種發展模式的門檻比較低,依賴大量的土地、能源、礦產資源,以及大量資本、勞動力投入,可以較快地實現經濟增長。這往往是經濟起飛階段必然的選擇,但不是中國工業化的目標。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容量的制約越來越嚴重,低端制造業的不可持續性將越來越明顯,企業必須及時轉變增長方式。中國很多企業選擇了“冬泳”。“危機爆發后,有些英國和日本機構購買了華爾街破產的機構,有些中國企業對資源性行業進行投資”。但是魏家福指出,“冬泳”也很危險,如果企業沒有良好的判斷力,“冬泳”的人可能會被凍死。所以“冬泳”的企業只屬于一般的戰略。
魏家福比較贊成“冬訓”過冬的方式,企業也應該把冬訓作為企業必須經歷的階段。因為危機中我們要做很多訓練,包括風險管理體系等,鍛煉好內功,對企業定位做更多思考。機會只照顧那些有準備的企業。能從根本上扭轉被動局面的關鍵就是創新:看誰能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新的商業模式,創造公司新的增長點,再造競爭優勢。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也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和基礎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壓力,已經成為“倒逼”中國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21次提到創新,并指出“科技創新要與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