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工程機械行業如何發展
"十一五"期間建設項目綜述
在"十一五"規劃期間仍在施工的國家重大項目有;投資1500多億元的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底―2010年),5260億元的西電東送工程(2001~2010年),260億元的青藏鐵路工程(2001年~2007年)。
另外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場館建設,總投資為2800億元左右,其中約64%%將投向基礎設施和場館建設。在此期間,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上海黃浦江兩岸開發及世博會場館建設都將有力拉動我國工程機械的市場需求。從長遠來看,我國工程機械業發展的前途仍是光明的,仍有其發展后勁與動力。
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弱
"十一五"規劃在有關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容中,強調要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水平,而國家將主要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控制、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強化政策支持。
由此可以推斷,未來工程機械國產化所能獲得的政策支持將相對較弱,國內企業需要更多地憑借自身的力量與跨國公司抗衡。跨國公司在產品創新、質量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其產業布局的逐步展開將把行業競爭引向深入,市場銷售將進一步向大型企業集中,并呈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趨勢。
技術創新與做專做精是發展關鍵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十一五"規劃的核心就是要以提升原始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企業和整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上占有更多的份額。
專家指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在高新技術領域與國外同行存在10~15年左右的差距,在近十年來,由于國內行業忽視了技術創新工作,為搶占市場而出現了產量高、產品粗放的現象,使這個差距進一步拉大了,為此,行業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在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專家分析認為,國內龍頭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還相當弱小,且財務狀況明顯較差,成為具備國際經營能力的巨頭企業的可能性較低。而那些集中精力在部分產品和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并以毛利潤為導向的專家型企業則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因此可以推斷,在工程機械行業新的競爭格局中,相當多的國內企業將成為跨國公司生產與市場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或者在激烈的競爭中消亡,而少數在產品和服務上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有可能成為與跨國公司并立強勢企業。
工程機械行業的"十一五"規劃是一個承前啟后、任務繁重、前景光明,且充滿挑戰的計劃,只要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找準自己的目標,奮起直追,敢于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就能將我國從工程機械制造大國變成工程機械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