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32型漿紗機后上油機構革新
我公司于1994年引進一臺德國祖克S432型漿紗機,該機采用雙漿槽、雙層經軸架,烘燥采用錫林烘燥方式,車前干區有后上油槽,此裝置結構簡單,但由于以人工方式將油加入注油口滴漏較多,且其備用后上油桶置于車頭房,不便管理。為保證后上油均勻合理,減少浪費,我公司自行設計一套后上油機構,現對其機構原理及改造效果介紹如下。
(1)制作方法
制作一只400 mm×400 mm×600 mm封閉式鐵箱(見圖1),在箱內焊接一只150 mm×150 mm×250 mm的全封閉小鐵箱,上方設計一單向出氣孔,單向排空閥控制,旁邊安裝進氣管和出油管,側面設計一由橡膠片組成的內向式活動進油口(即橡膠片的一側加裝在進油口處,其余部分能活動),并在大鐵箱外安裝一透明油標和一只進氣控制閥。
(2)原理及使用
該機構利用氣動原理,實現定量加油,當發現油槽油位低于規定標高時,用手輕按空氣進氣控制閥,將壓縮空氣壓入加油裝置內,此時活動進油口關閉,油從出油管注入油槽;不加油時,活動橡皮向內打開,大鐵箱內的油進入小鐵箱內直至小鐵箱油注滿為止,這時排空閥向上排空。為清楚整個大油箱的油位,在油箱外部設計一透明油標用透明油管制作。
(3)改進效果
①操作方便。改進后的后上油裝置,能保證定量控制,油標位置便于掌握。
②提高產質量。主要表現在有效貼伏毛羽,利于織機開口清晰,減少因毛羽貼伏不良引起的經向斷頭,經測試,經向臺時斷頭率下降0.5根,織造效率由此上升4%。
③節約成本。經改進后的后上油系統,既保證漿紗質量,又節約了成本,經統計,每月節約千元以上。
④便于管理。安裝新后上油裝置后,整桶后上油不需置于工作場所,而改由專人保管,不易流失。同時,生產現場無滴漏和油制品粘連,保證了車間的文明生產。安裝油標后,還可以測算每個班、每個品種、每萬米布的耗油量,滿足了工藝、生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