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風機制造企將被淘汰
據了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日前在200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具有整機制造的企業共有80余家,未來幾年內,隨著風電制造設備回歸理性,大部分企業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對于我國風能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現狀,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朱俊生指出,中國的風能設備制造業還處在發展階段,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問題也同樣很多,比如企業管理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等。“企業重復建設和上網發電是當前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力發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還不足0.4%。施鵬飛強調,目前我國風能產業并不過剩,過剩的是風能的整機制造企業。
施鵬飛對我們表示,“現在能生產整機的企業有80家,如果以每個企業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來計算,一年的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但是中國目前的市場只有1000萬千瓦的容量。未來幾年,市場每年的增長最多是3000萬千瓦,產能明顯過剩。中國近幾年的裝機容量增長實在太快,幾乎每年都是在以100%的速度增長,限制產能勢在必行。”
現在國家已經開始嚴格限制風能設備制造企業的審批和準入,施鵬飛認為,這對整個行業是一件好事,不過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可能會因此被淘汰出市場。
“現在大家都在關注產能問題,因為產量上升了,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現在發電企業的焦點就集中在了產品質量上。”
“這無形中就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首先要適應某一地區的風力狀況,根據不同的環境不斷調整自己的產品,而不是照搬歐洲的產品標準,原來的生產模式已經面臨困境。”
對于能在這輪競爭中生存下來的企業,施鵬飛說,“那才是真正有實力的,保守的估計只能有一小部分生存下來。這個矛盾解決了,中國風能設備制造業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在設備制造企業的生存發展問題上,施鵬飛還建議,有實力的企業應該著眼于國際。“在國內裝機容量短期內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況,企業走出去一方面可以釋放產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投資并購,得到國外的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