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低迷時期的石油“獻媚”
世界產石油國地圖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問沙特期間,兩國簽署了在石油、天然氣、礦產領域議定書的補充諒解備忘錄。沙特承諾任何時候都會保證對中國的原油供應,而不會在關鍵的時候對中國石油進口進行“脅持”。
能源安全很難被僅僅表述為一定程度的“能源孤立”(自給自足)。諸多能源消費大國往往因為自身自然資源儲備的不足而不得不如借助于能源進口,如據國家信息中心報告預測,國內石油消費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將達到55%和66%。與“能源孤立”相反的是,能源安全往往意味著更寬廣和多樣化的能源供應紐帶,而且這些“紐帶群”需要能接受各類國際政治變化和經濟波動的考驗,用多樣化分散政治和經濟風險,保證在全球政經局勢變幻的形勢下擁有穩定和充足的外部能源供應。為了保持這些“紐帶”的穩固性,建立在交叉性的利益關系基礎上的穩定的外交關系必不可少,而沙特是中國進口原油最多的國家。
當下的經濟危機將許多石油進口國家拖入困局,因為全球石油需求下降的速度大于歐佩克減產的速度。產油國作為資源發展大國,有其先天優勢,而在自身建設上容易體現出劣勢。如沙特雖然石油美元甚多,但在科技等諸多方面始終依賴進口。這是因為資源的豐富往往會延遲國家內部自我改革和完善的進度,產生“資源依賴癥”,這種劣勢在經濟衰退油價跌落的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沙特石油部長甚至擔心石油消費國過快擺脫化石燃料可能引發能源災難。因此石油出口國需要在經濟衰退期穩固自身并尋求經濟增長,如沙特內閣在2月2日批準促進國家工業發展戰略,希望改變國家經濟單純依賴石油資源的局面,促進經濟多樣化,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作為石油進口大國的中國有理由趁此良機將自己與產油國的外交關系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此次胡總書記提出的就發展中沙戰略性友好關系提出的6點建議即涵蓋了高層協商能源經貿等多個方面。
產油國因為“資源依賴癥”而在油價跌落期受困明顯,這個時候石油需求國更有可能以較低的成本與產油國深化能源外交關系,并以低廉價格取得穩定的石油供應。如中國在油價下行期也正好實施低成本的石油儲備戰略,以應對將來可能的油價上行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