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走勢分析及企業發展戰略選擇
據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對行業內728家紡織機械、紡織器材生產企業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7月底,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9.5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41%;產品銷售收入227.5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82%。在生產銷售繼續保持微弱的漲幅的情況下,紡機產品的出口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 ,1-7月紡織機械產品全部出口交貨值為26.4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83%。21個生產紡織機械的省市中有15個省市有產品出口。如何看待這樣的發展形勢?在今后幾個月乃至未來的一段時期,企業應選擇怎樣的發展戰略?
多種因素影響紡織企業投資熱情
作為裝備行業紡織機械的命運與紡織的發展息息相關。據業內人士估算,紡織對紡機的影響大約滯后六個月左右,通常三四個月就可以顯現出來,而且隨著市場化越來越充分,這種影響也越來越快。真可謂"前方打噴嚏,后方就感冒"。那么今后幾個月乃至未來的一段時期紡織又將面臨怎樣的發展局勢呢?
2005年1-7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是627.86億美元,與6月環比增長6.45%,比近幾年7月環比增幅都小;比上年同期增長21.0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這個趨勢在不斷延續。由此看出,今年以來由于美歐及其他國家對我紡織品設限的影響,紡織服裝出口增長趨于緩慢。由于貿易環境中出現的種種不確定性,外商不敢下大單,企業也不敢接大單,而將目光轉向了國內市場,一些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價格大幅跳水,出現價格戰的苗頭,其結果將導致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壓縮,甚至一些企業將面臨倒閉的厄運。
加上能源短缺,棉花價格上漲,原油、運力緊張,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提高。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棉紗產量比去年有較大增長,而棉花的產量比去年有所下降,棉花供不應求,業內人士預計棉花價格今年將不會低于去年的水平。同時,煤電油運持續緊張,石油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給企業帶來很大壓力。另一方面,匯率的上揚和稅率的波動也都影響了紡織品的出口。
年初,政府加征出口關稅;年中,人民幣匯率上調2%,企業的利潤率進一步變薄。在內擠外壓下,紡織企業的流動資金減少,購買力降低,一些大的購買紡機的合同無法正常執行。以棉紡為例,今年雖擴大了300萬(錠)的規模,但出于上述原因,5月底、6月初進入了合同緩執行期。內銷如此,外銷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一臺(套)紡織機械往往都價值不菲,人民幣匯率的上調給紡機出口企業帶來不小的損失。因此,預計下半年出口金額會略低于上半年,從大紡機的概念(包括服裝整理機械)來看,全年出口估計會達到8億美元。
國內銷售:市場進入調整期
“紡織品貿易摩擦對國內紡機生產企業的具體影響目前很難估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國內紡機生產企業的內銷額一定會下降。”目前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反應。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理事長高勇的更深一步,他認為,在貿易摩擦之外,影響國內紡機企業內銷額下降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幾年國內紡織工業的規模發展太快,現在進入了調整期,對上游紡機企業產生關聯影響。紡織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紡織生產企業對設備的需求相對飽和。國家的宏觀調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如化纖類紡織生產企業的投資規模。
“去年以來,化纖設備訂單基本沒有增加,今年,企業還沒有接到內銷的紡織設備訂單,所有在談項目都是外銷的。”揚州惠通聚酯技術有限公司辦公室佘主任這樣介紹說。惠通是一家以聚酯工程服務為核心的高科技民營企業,這家在國內化纖成套設備的設計、制造領域處于領先位置的企業去年的國內銷售額超過了3億元人民幣。今年,惠通的內銷數額還未可知,但從目前的狀況看,內銷額下降將是不可避免的。
主打棉紡設備的鄭州紡織機械廠,在此次以棉紡產品為主要受限產品的貿易摩擦中直接受創。“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貿易摩擦可能導致一些出口依存度較大的紡織生產企業對原定設備晚提貨或不提貨;另一方面,受限將制約紡織企業改擴建產生的新增設備需求。由于紡機設備存在一定的交貨周期,目前受限對企業的影響會有一個滯后的反應,在手的項目合同有多少能真正落實誰也無法預料。”公司副總經理蒙喆表示,紡織機械行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紡織工業的發展狀況。在國內紡織工業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紡機業連續5年銷售收入兩位數的高增長,大大超過了機械制造行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目前正進入市場調整期。在這種情況下,外銷將是國內紡機企業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正如一些企業領導所說:增加外銷一直是企業的考慮,這次的紡織品出口受限,讓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快、更堅決了。
未來走向:中高檔設備唱主角
"以前棉紡設備,如精梳機、粗紗機、細紗機、并條機不管好壞,只要能用就行了,現在對機械的科技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后它們也將會向更高端化發展。"呂洪剛介紹說,無梭織機今年的銷量較去年和前年都有了提升,尤其中高檔的銷售很好,其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花色都有了新的突破;當然,低檔的無梭織機也有一些市場,只是不像以前有那么大的銷量。
一臺中高檔的無梭織機設備少則20萬元,企業購買這些設備已不單單是滿足生產,而是轉向了提升實力,因而向中高檔方向邁進也將是無梭織機今后的發展趨勢。印染機械中的染色、整理設備,今后將會面臨外資的進一步"入侵",國外企業將到中國來投資,合資的印染企業會越來越多地涌現。
對于中國紡機企業來說,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市場不能單一,"要立足內需,發展外銷"。呂洪剛為企業支了一招。
從今年1~8月紡機進口金額來看,趨勢依然下滑。除了印染后整理機械進口金額同比增長4.77%外,其他如針織機械、織機、非織造機械等的進口金額都有較大幅度下滑,化纖機械、織造準備機械等進口金額甚至下降了50%多;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合資企業的進口額也呈負增長。由此可見,國產紡機今后有較大的施展空間,只是不能再延續以往的低水平。
出口市場:潛力很大 前景看好
從2000年開始,我國紡織機械出口出現了快速增長勢頭。2000年出口實現2億美元,2002年突破3億美元,2003年超過5億美元,2004年更是超過6億美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理事長高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紡織工業發展的同時,我國紡機行業也借勢發展,抓緊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不僅滿足了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的內部需求,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也有了長足進步。目前除傳統的優勢產品棉紡成套設備外,化纖機械和印染后整理設備也有相當的競爭實力。部分棉紡和化纖類優勢紡機產品已經打入國際中檔市場。同時,除中東等我國紡機的傳統市場之外,發達國家對我國紡機零部件的需求也出現增長勢頭。
高勇表示,總的來看,國內紡機產品的技術含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要小于產品間的價格差距,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紡織品配額取消,為包括亞洲、非洲等地區的紡織生產企業帶來發展機遇,加上國內紡織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國內紡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前景可觀。
紡機的出口利潤一直要高于內銷利潤。據了解,紡機產品內外銷的利潤差距大約在15%~20%之間。在特定產品上,利潤差距可能是成倍的。但近年來,國內紡織行業產能超乎尋常的發展,使得很多紡機企業忙于國內市場供應,無暇顧及海外市場。令人欣慰的事,隨著市場和行業走勢的進一步明朗,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海外市場的潛力,“走出去”正在成為中國紡機企業新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