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沈陽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沈重之重報告
2003年10月,沈陽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下稱沈重集團)一口氣吃下 3.6億元的雙進雙出磨煤
機的訂單,創造了月簽訂單歷史最高紀錄。加上1~9月的訂單,沈重集團的訂單總值已接近10
億元,是歷史上最困難時期全年訂單的5倍。始建于1937年的沈重,在經過市場經濟大潮的洗
滌后再次露出“中國重機搖籃”锃亮的底色。
重大裝備國產化的一面旗幟
1952年12月16日,沈陽重型機器廠首次試制成功5噸蒸汽兩用鍛錘,該產品高9米,重152
噸,是我國重型裝備制造工業歷史上的開篇之作。而新中國的第一臺自由鍛造水壓機、第一臺
水輪機轉輪、第一臺輪箍軋機,以鮮紅的大字書寫了“中國重機工業搖籃”的歷史輝煌。上世
紀60 年代末,125MN臥式擠壓機的制造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萬噸擠壓機的國
家;上世紀80年代裝備在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的450m2燒結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燒結設備;上
世紀90年代制造的H型鋼萬能軋機填補了國內空白;長140米、高38米、總重量2475噸的斗輪挖
掘機被稱為“陸上航母”;重650噸的鼓風環式球團冷卻機是亞洲最大的環冷機……迄今為
止,沈重已創造了87個“中國第一”,為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就是沈重之“重”。
然而,在積淀了厚重工業文明的同時,沈重也積累了另一種沉重:老工業基地體制
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沈重這個老國企身上集中體現出來:下崗職工7000
余人,離退休職工6700多人,在崗職工43 00人,流動資金捉襟見肘,市場萎縮,訂單銳減,
工人工資難以保證。1996年,沈重工業總產值只有兩億元,在行業的位置由第一方隊退到第二
方隊。“廉頗老亦,尚能飯否?”一時間,人們對沈重還能不能活下去議論紛紛。
如何走出困境?沈重人經過深刻反思找到了解困的新思路,那就是與市場機制接
軌,實施公司制改造,精干主線,分離輔線,綜合整治,全面提升企業素質,發揮人才聚集和
擁有核心制造技術的優勢,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同時,實施外向經營戰
略,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思路決定出路。
沈重在困難時期打響的第一個攻堅戰就是推出雙進雙出磨煤機。當時,國內市場為
電廠提供的磨煤機有三種:鋼球磨、風扇磨和MPS中速磨煤機。這三種產品供大于求,贏利空
間被壓縮到幾乎無利可圖。而國際流行的雙進雙出磨煤機,技術含量高,性能好,連續作業率
高,特別適合我國煤炭種類多變的實際情況,但法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壟斷了該產 品設計制造
技術,我國只能靠進口。1989年,沈重向電力部作出莊嚴承諾,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制造我國
自己的雙進雙出磨煤機。他們派人到法國進行技術培訓,從美國引進最新技術,自行設計制造
了全國惟一一臺雙進雙出磨煤機標準實驗裝置,掌握了設計生產雙進雙出磨煤機的核心技術。
然而,有了“第一”的產品卻未必就有市場。在中國,用戶看重的是供方的業績和資格。
而第一臺(套)要取得市場的認同無疑是個艱難的過程,它取決于產品的質量,更取決于企業家
有沒有“第一個吃螃蟹” 的膽識和勇氣。19 97年,山東萊城電廠一期工程開工,沈重抓住這
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經過數次洽談、承諾、讓利,終于與萊城電廠簽訂了 12 臺價值8310萬元
的雙進雙出磨煤機訂單。1999年11月6日,沈重為萊城電廠300MW火電發電機組提供的雙進雙出
磨煤機正式投入運行,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值得自豪的是,該產品首次開機連續
運行131 天,僅用11天即通過了 168小時試運行,創造了吉尼斯紀錄,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收錄
為世界之最。
從2000年起,沈重僅雙進雙出磨煤機就帶來了總額3億多元的訂單。
2003年10月初,在西電東送最大項目之一的云南魯能滇東電廠工程招標中,沈重戰
勝包括兩家美國公司在內的對手一舉中標,把24臺..5 億元的巨額訂單攬入懷中。10月12日,
在大唐電力公司改擴建工程招標中,沈重再次摘冠,在26臺雙進雙出磨煤機中標書上簽上自己
的名字。這兩個大訂單不僅是沈重有史以來的最大訂單,也是沈陽單項工業產品的最大訂單。
目前,沈重生產的中速磨煤機、雙進雙出磨煤機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正是因為
有了沈重的參與,國外公司在中國投標不得不降低了價格門坎,據統計,從2000年以來,沈重
為國內電廠節省經費超過 6個億。
計劃經濟時期,沈重擁有近3萬名職工,卻只有幾名銷售人員,一年開兩次訂貨會就能完
成任務。在與市場接軌的新機制下,沈重的銷售隊伍擴充到
100多人,其中90%以上是大學本科生。他們懂工藝、懂技術。他們以鍥而不舍的精神跟
蹤大工程、大項目,有的項目一跟就是幾年。正是靠這種勁頭,沈重的營銷人員不斷把“中國
第一臺”推向市場。為中國水泥行業的龍頭企業安徽海螺集團提供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日產
5000 噸立式輥磨機、為中國實驗快堆工程提供的堆頂固定屏蔽和堆坑中子屏蔽設備、為鞍山
鋼鐵公司提供的國內最大的150平方米鼓風環冷式球團冷卻機和填補國內空白的大型滾切剪、
為武鋼提供的3臺套大型燒結機等重大產品,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它標志著沈重已從傳統
裝備制造領域跨向核工業等高端技術產業,初步形成了以重大技術裝備為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
和產品格局。
對此,集團總經理王鐵鋒認為,重大技術裝備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在振興老工業基
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重要在“重”字上做大文章,由傳統產品的改造升級向新領域、
新市場、大型成套化轉變。沈重下一步的目標是瞄準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工程,重點開發對國民
經濟發展全局有重大影響,目前國內生產尚不能滿足需要的產品和產業。以大型 化、成套化
和自動化為主,提高企業的成套裝備能力。近期重點開發國家“十五”重大項目
TBM隧道掘進機、大型火電機組燃煤煙氣脫硫成套設備、麥秸桿人造板設備等,形成年產
60臺雙進雙出磨煤機、30臺大型水泥立磨、大型工業脫硫、軋鋼精整線、球團燒結線等成套設
備裝備生產基地。實現上述產品開發和技改項目,年產值可達15億元,利稅1.5億元。
構筑外向經營新格局
2003年8月28日,由沈重集團公司與臺灣合彰機械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的沈陽波恩特不
銹鋼管制造有限公司正式開工,這是沈重集團的第11家合資企業,其中有兩家是境外合資企
業。2002年,沈重已投產的合資企業實現產值8788萬元。就在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為訂單不
足,資金短缺而一籌莫展之時,同樣陷入困境的沈重卻選擇了另一條發展之路:請進來合資合
作,走出去境外辦廠。這是走出困境的又一選擇,也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選擇。說到與人合
作,沈重并不陌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沈重共投資7000多萬元陸續從美、德、法等國知
名公司引進先進技術26項,企業形成了8大系列 1500多個產品品種。
但這主要還停留在技術層面,而作為發展和振興沈重新途徑的合資建廠,既是改革
脫困的一個重要源泉,更是沈重未來發展的戰略舉措,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沒有外向經
營,沈重也許早就垮了”,沈重人回過頭來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1998年是沈重最困難的時候,企業開支都難以為繼,沈重領導班子發展外向經濟的決心卻
一刻也沒有動搖,他們籌措幾十萬元用于出國洽談合資項目。從1994年~1998年,沈重以閑置
廠房及相關設備出資,相繼與香港福邦控股集團合資建成了沈陽福陽和沈陽福升木業有限公司
兩個合資企業,注冊資本金800萬美元,其中港方投資353 萬美元。這兩個合資企業不但盤活
了沈重閑置多年的資產,還為沈重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公司成立不到3年實現利潤 3000多
萬元,這為企業無異于打了一支興奮劑。
有了這兩塊“試驗田”的經驗,沈重對外合資的步伐邁得更大了。到今年8月底,通
過利用外資,在沈陽相繼建成森多爾木業、重型華陽機電設備、重型雙馬機械制造、世星耐磨
件堆焊等9家合資企業,總投資達4395萬美元。沈重則主要以廠房、設備等存量資產作價和少
量資金投入,共計出資 1435萬美元。合資企業不僅帶來了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還帶來
了新管理方法、經營理念。
在請進來合資建廠的同時,沈重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利用自身優勢在境外辦廠。1999年
底,沈重與遼寧國貿公司共同在越南孝江市投資建立越中中密度板廠。2000年,沈重以設備作
價600萬美元出資,在俄羅斯烏法市合資組建了烏法———沈陽中密度板廠。沈重是中國重機
行業第一家走出國門到境外辦廠的企業。
沈重在經濟全球化的座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1989年以來,10 年間沈重累計實
現出口創匯700 0多萬美元,光是2001年就實現出口創匯
2000萬美元。對外經營為沈重贏得了發展的機遇,也堅定了沈重人繼續走出去的決
心。目前,沈重決策層形成了這樣的思路:通過單項合資、跨國并購,最后實現整體合資合
作。
目前,沈重正在努力抓好現有控股和非控股合資企業的規范化投資管理,實現較高
的投資回報,追求效益最大化。未來幾年,這些合資企業投資回報率都要達到15%以上,與重
大技術裝備一起成為沈重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
“精誠求進”重塑國企新形象
在沈陽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上,沈重吸引參觀者眼球的不僅是大氣磅
礴的展品模型,還有以沈重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為主題的一套個性化紀念郵票。鮮為人知的是這
不是沈重產品第一次在郵票上亮相。1954年 5月1日,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反映社會主義經濟
建設成就的特種郵票上就有沈重制造的3000kW摩擦壓力機圖案。細微之處見精神,小小的郵票
定格了沈重幾十年積淀的工業文明,也彰顯了沈重“ 精誠求進”,打造重型機械行業精品名
牌的理念。
在沈重新建成的文化展廳,每一件展品無不滲透出“精誠求進”的企業精神。國務
院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在各個時期頒發的產品獲獎證書,無聲地告訴人們沈重創造的歷史輝
煌。有幾十平方米面積的斗輪挖掘機巨幅圖片,讓人回憶起當年試制過程中先后組織27項關鍵
技術攻關的情景。作為中國重機的搖籃,沈重不僅制造了大量裝備,而且孕育了 沈重人的奉
獻精神和杰出人才。聞名全國的“刀具大王”金福長出自沈重;為我國電力工業做出重要貢
獻,被譽為“機械工業的一面紅旗” 的大轉子小組也出自沈重。遼寧省經貿委副主任周福悅
參觀后評價:“ 這里展出的產品很多都是裝備制造業的精品。從這些產品中,我看到了振興
老工業基地的希望之光。”
2002年,“綜合整治,全面提高企業素質”工作在沈重全面啟動,創新企業形象的老廠區
環境改造總體規劃開始實施。封閉沈重幾十年的水泥圍墻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通透式圍
欄。灰蒙蒙的辦公樓和破舊的廠房被翻建一新,藍白相間的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改
造后的職工食堂實行酒店式管理,可供700余人同時就餐。十幾年工人拎飯盒、吃盒飯的場面
從此一去不復返。翻修一新的大學生宿舍使今年應聘到廠的80多名大學生眼前一亮,因為這里
實行的是賓館化管理。從就餐職工的臉上,從大學生的眼睛里,我們讀出了什么是“人氣”。
2002年,沈重完成工業總產值6.2億元,利稅2300萬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取得可喜的經
濟效益。今年1~8月,訂單總值已超過去年全年的訂貨值。沈重在多年負重前行后終于挺直了
脊梁,重現“共和國工業長子”的風采。而在這一進程中,“精誠求進 ”的企業精神被賦予
新的內涵。
勞模、黨員標兵到港澳觀光、技術工人大比武、組織科協會員技術攻關、企業形象整體設
計等項活動,不僅領長了人氣指數,也大大弘揚了“精誠求進”的企業精神。
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胡英宗認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力量,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
魂,是企業內在的發展動力。幾年來,企業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就是靠“精誠求進”的企業精
神,負重前進,走出了低谷,呈現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是,目前企業仍未擺脫債務包袱,
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企業穩定工作的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振 興老工業基
地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沈重實現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沈重將以新思路、新體制、新機
制、新方式,搶抓戰略機遇期,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戰中,再創新的業績。
什么樣的企業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它不一定是今天的領先者,也不一定是今天的挑戰者
和跟隨者,它一定是那些能不斷對自身進行改造和創新的企業,因為他們能夠及時地尋求新的
方法來維護或者突破自己的行業地位,而不是固守田園或坐吃山空。本著上述理念,我們堅信
幾經沉浮的沈重集團一定會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實現戰略地位的歷史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