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09年我國機床行業現狀
國內機床市場現狀:國內的外商看過來
“由于經濟不景氣,國外訂單減少,即使對于已經完工的訂單,國外買家也遲遲不來提貨,庫存增加正在成為企業的壓力。”一家機床零部件展商負責人說。
一位機床工具展商負責人認為,成本壓力、產品價格上揚等因素都會對出口產生影響。
當經濟環境在短期內回暖無望,國家的調控政策就成了救命稻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外資企業進口機床類設備的減免稅政策進行了調整:外商投資企業進口自用機床和壓力成型機器的稅收優惠政策于2008年11月1日起,全面停止實施。這意味著,外資企業進口這些設備將不能像以往一樣,享受到免交關稅和增值稅的優惠了。
政策調整后,新批準的外資項目,如果進口《內資不予免稅目錄》中所列的數控機床和壓力成型機,將征收關稅。換句話說,外資企業只有進口國內現有技術無法達到指標要求的數控機床和壓力成型機,才能享受相關優惠。而此前,外資企業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數控機床和壓力成型機一律免征進口關稅。
五金工具業盼望利好政策層出不窮,并期待被政策的曙光領入新一輪的增長地帶。而確實,此次減免稅政策的調整,目的就是為了支持國內制造業,鼓勵外資企業多采購國內設備。據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省外商投資企業免稅進口自用機床和壓力成型機器總價值2.57億美元,累計減免關稅1.5億元人民幣。
由于這次政策調整涉及的進口設備種類多、范圍廣,考慮到一些外資企業的實際情況,新政策設置了一個緩沖期,即2008年5月1日以前批準的鼓勵類外資項目,如果項目項下包含此次政策調整中涉及的設備,項目單位可在2008年11月1日前,持項目確認書等相關資料,向海關申請辦理減免稅審批手續。
這一政策的實施,讓籠罩在金融危機迷霧中的機械五金業,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多年以來,由于外資企業對機床高精尖技術的苛求,以及我國政策所給予的優惠,外商總是將傲慢的眼光投向海外,致使大量采購資金外流。而此次政策的調整,還影射了另一句潛臺詞——我國數控機床已經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即“國內現有技術無法達到指標要求的數控機床和壓力成型機”數量已經大量減少。
同樣為此次政策調整感到歡欣鼓舞的,是機床零部件企業和加工機床用的五金工具企業。因為國內機床產業的發展,勢必帶動零部件產業和五金工具產業的繁榮。受利益驅使,外商挑剔的眼光將看向國內市場。
外商合資解讀:與外商合資的隱痛
國家對機床類裝備制造業的支持,自然會為我國相關產業帶來大批采購增量。然而,面對中國激增的零部件與工具市場,外商怎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