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定調因地制宜海南國資改革將有大動作
5月27日至28日,國務院國資委在浙江省義烏市召開了全國縣級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現場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會議精神和《企業國有資產法》,推進地市和縣級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國資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發揮好國有經濟的引導帶動作用,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之所以選擇義烏,是因為國務院國資委在這里發現,曾經被認為已經退出了的縣級國有資產在這里不僅存量龐大,而且在帶動地方經濟方面作用突出。借道義烏經驗,國資委對縣級國資的改革大幕可能就此拉開。
被重新發現的縣級國資
“曾經有不少同志認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只明確建立中央、省、地市三級監管機構,縣級國有企業主要的任務是退出,而且縣級國有資產總量很少,很難發展壯大,”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會議上說,“當時沒有明確縣一級建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并不是縣級國有資產不需要監管,主要是擔心下放到縣一級,管理和監督難以到位。”
但在義烏市,截至2009年底,義烏國資共涉及經營性企業26家,資產總額260.7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2.11億元,其總量不亞于一家中小型的中央企業。這一數量讓國務院國資委在最初考察義烏時吃驚不已。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6年,全國3003個縣共有國有企業4.1萬戶,總資產為2.9萬億元。
國資委定調因地制宜
在會上,對于義烏經驗能否并如何借鑒,在各省的國資大員中引起了不小的討論。一位地方國資官員表示,不同于義烏較大規模的國資存量,全國縣級國資普遍存在國有資產規模小、管理部門多,參與競爭程度不高,政資不分、政企不分、職能交叉、行政干預普遍,這都是地方國有資產監管的難題。
黃淑和認為,國有經濟在地方經濟發展中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具有重要作用。從各地來看,縣級國有資產存量并不少:除現有的一塊外,政府對公共設施的投入會增加一塊,行政事業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會轉化一塊,國有資產通過經營運作也會放大一塊。各地都應該發展培育一些優勢企業,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實現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但據了解,通過國資系統強化縣級國資監管或許還有一些瓶頸需要突破。比如,目前各地的縣級國資由于規模較小,基本歸口在財政系統下,沒有專設的國資監管機構。按照《國資法》的要求,選擇誰來管理地方國有資產是地方政府的決策范圍。這意味著,國資監管延伸到縣級必須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時,較為分散的縣級國資也需要各地探索出不同的監管模式。
黃淑和表示,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管應該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規劃將出臺縣級國資監管的指導意見。
海南國資:市縣國資改革將有大動作
海南省國資委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國務院國資委全國縣級國資監管體制改革會議推廣了義烏市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的經驗。指出義烏經驗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政資政企政事分開的原則,實現了政府職能轉變,推進了國有資產資源集中優化配置,妥善處理了發展國有經濟與發展非公經濟的關系,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國資監管新路,促進國有經濟在實現地方黨委、政府發展戰略意圖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該負責人表示,海南省國資在市縣國資改革的工作上將有大動作。
日前,省國資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的部署,在全省國資委系統中認真開展了此項治理工作,并發現在“項目決策,招標投標,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及竣工驗收,物資采購和資金安排使用”等方面共存在56個問題。
據悉,在此次專項治理工作中,省國資委對省屬企業13個正在建設或已完工的3000萬元以上項目開展了重點抽查,發現共存在56個問題。對此,省國資委紀委采取了有力措施,多次召開相關部門會議,通報存在問題,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整改要求,列出了整改時間表、明確了整改負責人,嚴格履行職責,落實整改責任。
與此同時,對省國資系統新開工項目、未檢查項目和3000萬元以下項目開展專項檢查,采取聽取工作匯報、召開座談會、查閱文件資料、深入工地檢查、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實等方式進行,重點檢查了“前期申報審批情況、項目招投標情況、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項目建設實施情況、項目建設管理情況、項目竣工驗收情況”等內容,目前此項工作正在扎實有序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