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機高出口額背后存在的隱憂
從海關總署對我國紡機2005年1~11月進出口統計看,我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總額為39.89億美元,比2004年同期下降8.49%。其中,紡織機械進口32.97億美元,與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24.75%,出口為7.92億美元,同比上升34.49%,紡機產品進出口逆差為24.05億美元。由上述數字我們看出,我國紡機產品進出口額在悄悄發生變化的同時,其貿易已位居世界前列,為此有人樂觀地認為我國紡機行業的競爭力在進一步增強,殊不知在出口額為7.92億美元數字的背后仍存在著巨大的隱憂。
紡機行業大而不強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加入WTO,我國紡機貿易額逐年增長,從1978年至2004年,我國紡機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25倍,年均增長率遠超過紡機行業GDP的年均增長幅度,在世界貿易中所處地位不斷上升。但是,如果僅僅從貿易額的快速增長和貿易地位的顯著上升就得出我國紡機行業的競爭力已上升為強國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產品結構仍處低級化
我國紡機產品結構低級化從出口產品分析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離世界紡機強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首先我國紡機企業產品出口戰略是以"出口創匯"為基本指導原則的,其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是為了有效保證資金的正常回籠,避免三角債的拖欠。從出口地區看,我國出口紡織設備的主要市場是印度、中國香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地區,出口的產品是以針織機械、印染后整理機械,輔助機械及零配件,紡紗機械,化纖機械,織機和織造準備機械為主。而在這些產品中,針織機械、印染后整理機械出口大都為我國的臺灣省和香港地區投資的企業,本地企業則還是以出口輔助機械及零配件為主。總體來看,我國紡機出口尚處于發展初期,水平低,結構不合理。
另外,在出口產品的結構中也不盡合理。相當多的紡機產品仍然是低附加值的,這首先表現在勞動密集型的零配件占有較高比重,2005年這類產品出口達到1億美元以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其次,作為紡機制成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機電產品,出口比重更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在我國紡機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僅為10%左右,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
對外貿易方式初級化
我國紡機行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國內紡織工業快速發展帶動的,而我們的紡織品出口又是以加工貿易帶動的。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逐年發展,到2004年進出口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了47.6%,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的55.28%。加工貿易飛速發展背后留下了隱憂。首先是加工貿易的發展并沒能帶動國內的紡機行業同步發展,每年30多億美元的紡機進口量,大幅度提高了我們的競爭對手的實力。有關人士指出,近幾年我國紡機行業的貿易逆差一直處于高位,但國內的紡機產品價格卻一直下滑,如果剔除原材料價格和管理成本上漲等因素,我們紡機企業的利潤只是略有盈余或者持平。其次,我們的紡機企業目前又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如2005年年初,在江蘇地區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因而,紡機企業必須改變產品低價位的現狀,提升紡機產品的技術水平,改變紡機產品在國內的生產鏈條短、增加值幅度低的問題。
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不高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更深入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國紡機行業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但是,對于依存度的認識,不能僅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時期GDP"公式中得出結論,因為對于外貿依存度的認識應該綜合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它要受到國內各種因素諸如經濟總量、GDP的構成、貿易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等的影響。如果采用世界銀行通用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商品GDP"公式,再以購買力平價加以修正,那么我國紡機行業對外依存度實際上只有25%左右,遠低于德、美、日等發達國家。特別是我們有些紡機企業還在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盲目擴展企業,對國外企業發展趨勢根本不屑一顧。
2006年,是我國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正是紡織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依照科學的發展觀優化紡機行業產品結構,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增強紡機企業自身的競爭力,為紡織行業提供優良的裝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