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農業機械市場分析
我們知道,自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土地耕種就是全人類的一項基礎工作。但如今各國在農業生產方式和農作物品種上卻有很大不同。在很多發達國家,由于小型農場已經轉變為農業公司,因此只有不到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這主要是由資本投資、技術進步、集約型農業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造成的。
北美、西歐和某些太平洋沿岸地區農業收入充足,而且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在貸款時有足夠保障和資金支持。而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情況則正好相反,農業收入仍然很低、資金匱乏,很多地方還在使用手工犁進行生產。
具有諷刺和悲劇意味的是,如果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率能夠提高的話,這些國家將從中受益不少,但是現在卻拿不出進行資本設備投資的資金。但是,目前這種情形正在發生積極改變,不少國家的經濟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因此,盡管發達國家在全球農業機械市場上仍占據了較大份額,但是在2005~2010年間,美國、日本和西歐的市場增長速度將放緩(年均增長1.0%~2.3%)。而亞太、拉美、非洲/中東和東歐四大區域的增長將明顯提速,其中亞太地區將實現年均增長7.9%、拉美地區6.2%、非洲/中東地區5.5%、東歐地區5.8%。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將是中國,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1%。
需求和供給
某一地區或國家農業生產比重較大并不意味著會成為農業機械的大市場。這一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常見,這些國家用人力和役畜進行農業生產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實際上,全球農業產值最大的5個國家中,有4個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農業機械使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印度的農機化差距最大,該國6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農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僅為20%。在上述四國中,多數基礎型的農業個體收入有限,甚至連最低端的機械設備也買不起。但是這些國家的農業部門團體正在興起,一些本國的設備制造商已經在市場上立足。印度的Mahindra & Mahindra公司是這些企業的佼佼者,其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拖拉機制造商,并且有可能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拖拉機制造商。
2005~2010年,全球農業機械需求量將實現年均4.8%的增長,到2010年市場總額將達到890億美元。受美國市場疲軟影響,這一時期的增速將比2000~2005年的增速有所減緩。2005~2010年,希望有利的經濟條件能夠促使發展中地區農民和農業生產收入增長,從而使農業機械的需求實現增長。在亞太、拉美、東歐、非洲/中東地區,使用先進設備和技術幫助農場提高生產效率的潛力很大。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和小型農場的結盟將會促進對新產品和自動化投資的增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小型農場將會選擇低價和二手設備,而這必然會使新設備的銷售受阻。
2005年,全球農業機械市場需求總額702億美元,除西歐和日本在農業機械進出口貿易上實現順差外(西歐順差21億美元,日本順差8億美元),其他地區均為逆差。
全球最大的農業機械生產國有美國、中國、德國和意大利,每個國家2005年的出貨總額都超過了45億美元。排名其后的是印度、法國、巴西、加拿大、韓國和英國,每個國家2005年的出貨總額也超過了15億美元。主要發達國家的制造商都有一個巨大和多變的國內市場,都擁有技術、管理和營銷等專業技能,并做好了進入資本和勞動力市場的準備。但是制造商們都在發展中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并且/或者與當地制造商建立伙伴關系。亞太和拉美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都對投資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北美地區
美國占據了這一地區農業機械市場85%的份額,而加拿大不管是從人均還是從GDP占有率來看都是一個具有潛力的市場。墨西哥2005年市場總額為7億美元,爺具有相當的市場潛力。美國農業以多種農作物生產和家畜養殖為特征,并對商品價格和農業收入較為敏感,擁有成熟的農業機械市場。收獲機械和其他機械在2000~2005年間銷售良好,但預計未來數年內將出現顯著減緩。美國主要設備制造商有AGCO、Deere & Company、Caterpillar和其他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在本土擁有尖端的產品線并在海外擁有眾多的子公司。
西歐地區
西歐具有傳統的工業設備生產實力,目前這一地區是世界第三大農業機械市場,并在農業機械進出口貿易中擁有較大順差。西歐主要設備制造商有CNH Global(意大利)、CLAAS (德國)和Same Deutz-Fahr(意大利)。巨大的國內市場份額、強大的工程技術實力以及強烈的地區間競爭都對多種類先進農業機械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與美國和日本的商家一樣,西歐制造商都具有尖端的產品設計和廣闊的產品門類。同美國一樣,西歐國家政府傳統上都給予了農民強勁支持,因而其國內農業機械市場不斷壯大。
2005年西歐農業機械市場需求中,法國占25%、德國占20%、意大利和英國分別占18%和7%。除意大利農業機械進出口貿易為逆差外,其余國家均為順差。法國是繼美國和中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農業機械市場。小麥、黑麥、燕麥、土豆、乳制品和葡萄酒生產在法國農業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國。德國CLAAS公司在法國擁有子公司,并且擁有Renault Agriculture公司80%的股權。Group Exel Industries是一家生產噴霧器的法國企業,其產品在法國同類產品市場中占比達到50%。
亞太地區
2005年,全球最大的農業機械需求來自亞太地區,總額約為240億美元。但是從單位美元農業產值需求和人均需求來看,這一地區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仍是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在GDP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與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亞洲國家的農業部門將從工業化進程中受益更多。
目前,亞太地區農業機械市場需求中,中國占48%、日本占17%、印度占13%、韓國占8%、澳大利亞和中國臺灣分別占4.5%和2%。盡管其他國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農業,但貧困、官僚政治、低投資額和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卻成為了其購買農業機械的絆腳石。盡管如此,已有當地和外國制造商在建廠和發展營銷網絡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總體而言,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印度和韓國的經濟前景相當看好。
拉美地區
這一地區主要的農業機械市場是巴西和阿根廷,兩國在2005年地區市場份額中分別占比49%和27%。巴西在農業機械生產上占據主導地位,2005年出口總額20億美元,順差達到5億美元。巴西是拉美地區唯一一個在農業機械進出口貿易上實現順差的國家,其產品除銷往鄰國外,還遠銷到澳大利亞和意大利。大多數主要制造商都在巴西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當然當地企業同樣不可小覷。有些大企業在當地擁有多條組裝生產線,如Deere & Company公司在巴西的第三家工廠已經建成。在發展中國家中,阿根廷是對使用農業機械熱情最高的國家之一,其本國產品難以滿足農民需求。其他有能力生產農業機械的國家還有智利、秘魯和委內瑞拉,但也僅限于產品配件及簡單工具等低端產品的生產。
東歐地區
這一地區的市場規模與拉美地區相當,預計市場需求將從2005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41億美元。但是東歐地區5.3%年均增長率低于其他發展中地區,這主要是由于西方投資者對這一地區,尤其是俄羅斯的經濟和政治環境有所擔憂。東歐地區最大的兩個農業機械市場是俄羅斯和波蘭,此外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的市場也具有吸引力。
2005年,俄羅斯在地區市場份額中占比27%。俄國內擁有眾多可用耕地,可種植多種農作物和養殖多種家畜,因此其先進農業機械市場潛力巨大。盡管目前俄羅斯農業機械產值(約6.5億美元)仍難以達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的水平,但當地和外國制造商已對相關領域,特別是播種設備進行了大量投資。波蘭在地區市場份額中占比12%,目前波國內新的農業機械制造廠數量快速增長,這些工廠中既有如Zaklady Ursus(拖拉機主要制造商)公司的本土企業,也有來自西歐和美國的企業。
非洲/中東
這一地區是僅次于亞太地區的世界第二大人口稠密地區,包含了約70個國家。盡管有些國家相對實現了工業化,有些國家是擁有石油的富裕君主制國家,但是多數國家仍非常貧窮,并且人口增長迅猛。這一地區最大的兩個農業機械市場是土耳其和南非,分別占市場需求的21%和17%。盡管土耳其以工業化為發展重點,但農業部門在土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該國農業活動仍以小型和鄉村農場經營為主。土耳其農業機械市場總額為5億美元,設備多為本國企業所生產。南非農業機械市場總額為4億美元,該國農業機械進出口貿易逆差明顯,美國、英國和日本的企業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
盡管農業在這一地區多數國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及資金缺乏是阻礙制造商設備銷售的主要難題。這一地區農業機械基本依靠進口。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擁有設備制造廠,其中以色列的Netafim是一家主要的灌溉設備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