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草根企業并購來得更猛烈些吧
6月6日,港灣網絡與華為共同宣布,“就港灣網絡轉讓部分資產、業務及部分人員給華為達成意向協議書并簽署MOU(備忘錄)。根據MOU,轉讓的資產和業務包括路由器、以太網交換機、光網絡、綜合接入的資產、人員、業務及與業務有關的所有知識產權”。
消息傳出,業界一片震驚。輿論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任正非與李一男兩人的“恩怨情仇”上,有人甚至稱此次收購存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
然而,拋開任、李兩人的恩怨不說,此次收購無論是對華為還是港灣來說,都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通過收購,華為既消除了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又壯大了研發實力,同時成功打擊了另一強勁對手西門子擴大在華勢力的野心。華為成功收編港灣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范本。
事實上,在國外,許多行業巨頭保持創新活力和持久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就是收購小企業。如微軟在過去一年里收購了22家公司,其中許多都是北加州的初創企業。IBM去年進行了16次收購,其中包括IBM在2000年成立的一個20人的風險投資集團進行的幾次收購。反觀國內,由于絕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和經濟實力的不足,國內企業之間的并購非常鮮見,科技、人才資源不能有效整合,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和印度相比,我國的軟件企業總數要比他們多出許多,但是印度最大的軟件公司卻有數萬人,可中國軟件企業基本上都在兩三百人以下,和人家競爭時,往往連發言權都沒有。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成長起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但是直至今日,也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面對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規模,也就沒有競爭力。
另一個讓人擔憂的狀況時,跨國公司近年來大舉并購我國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龍頭企業,有人驚呼“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中國民族工業的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將逐步消失,國內龍頭企業的核心部分、關鍵技術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國公司所控制,甚至我國一大批骨干企業也將不復存在”。
面對如此猛烈的外部攻勢,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真正的對手不是國內企業,而是那些強大的跨國企業集團,只有國內的草根科技企業團結起來,才能 “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才能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
讓草根企業并購來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楊文利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