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化裝備制造業已具備堅實基礎
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石油及石油化工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作為石油、石油化工工業主要支柱之一的石油、石油化工裝備工業,與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隨我國石油、石油化工工業的振興而振興,發展而發展。石油、石油化工裝備工業以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依托,歷經五十年發展,已經打下了堅實基礎。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我國加入“WTO”,石油、石油化工裝備行業的市場發生了變化,在市場全球化大背景下,再不能只盯著國內市場,當務之急是融入國際大市場參與世界同行業的競爭,全面提升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的經濟、技術水平,行業必將在新形勢下取得更好成績。
一、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已具有堅實基礎
石油、石油化工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很快。2001年,全國生產原油1.65億噸;原油加工量2.10億噸;生產乙烯480.67萬噸;生產化肥3396.52萬噸;生產合成材料1203.84萬噸,主要經濟指標居全國工業各行業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為其提供裝備的石油、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建國五十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研制、開發、合作生產、引進技術,使我國石油、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制造體系。據統計,2001年行業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專用設備405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現價)達134億元,利潤總額2.9億元,從業人員12.8萬人。
(1)石油鉆采設備制造體系已經形成
石油鉆采設備制造業是為陸地、沙漠、淺灘和海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提供裝備。建國初期,石油基本依賴進口,而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更談不上,全國只有幾家小廠生產一些石油設備零配件。經過五十年來的努力,已建成幾個比較集中的制造基地:以寶雞、蘭州、南陽等為主的鉆井設備基地;以上海、江蘇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漢、四川為主的石油鉆頭基地;以西安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設備基地;以濟南為主的石油鉆機專用柴油機制造基地。采油設備的制造分散在全國各地,東北地區較為集中。
全世界具有生產成套石油鉆機能力的國家不多,只有英國、俄羅斯、羅馬尼亞、英國、挪威等國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唯一能生產成套石油鉆機的國家,且已具備年生產1000-9000米系列成套鉆機120套左右能力。目前,生產成套石油鉆機企業已發展到八家。其中,國企四家:寶雞石油機械廠、南陽石油機械廠、江漢第四石油機械廠、勝利油田動力機廠;中外合資企業二家:蘭石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三高石油設備有限公司;民營企業二家:成都瑜宏石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川油廣漢機械有限公司。2001年共生產銷售石油鉆機106 臺,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是歷來最好水平。
采油采氣井口裝置已是我國的成熟產品,單油管采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105MPa,雙油管采油井口裝置最高壓力可達70MPa;機械采油設備已達到國際水平;生產適用于井筒直徑51/2〃-7〃,溫度為50℃-150℃,壓力為10MPa及以上各種規格成套電動潛油泵;鉤載60-120噸、修井深度為3600-7200米修井機;江漢石油鉆頭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石油鉆頭生產企業,其能力為年產108個品種、23萬只鉆頭。
國內制造的油氣集輸設備規格齊全、質量過硬,如流量為750-3000米3/時、揚程90-550米的KS型離心輸油泵,PCL長輸管線壓縮機,800-1100MM口徑、4-10MPa球閥,直徑325-1420MM、壁厚6-16MM油氣集輸鋼管生產能力達上百萬噸,以及生產制造海洋油氣集輸單點系泊系統、浮式生產貯油船、穿梭油輪海底管道輸送系統和加壓設備等。
(2)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有了歷史性突破
五十年來,我國石油煉制工業一直走自主發展的道路,因而,帶動了煉油技術裝備的發展。目前,已可以制造500萬噸/年以上煉油廠成套設備、8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裝置、200萬噸/年以上重油催化裂化裝置、1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200萬噸/年渣油加氫脫硫裝置、10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等。一些高難度設備,如加氫裂化和加氫精制裝置用的加氫反應器、高壓換熱器、高壓空冷器;加氫和重整裝置用的離心式循環氫壓縮機、50及80噸活塞力的往復式新氫壓縮機;催化裂化和延遲焦化裝置用的主風機、富氧壓縮機、高效旋風分離器、外取熱器、煙機以及重要的流程泵等都能制造。
曾幾何時,我國制造的小型化肥、中型化肥設備遍布全國各地,解決了當時對化肥的急需。這些化肥設備,由于其技術經濟指標已落后,逐漸被大型化肥設備淘汰。以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為代表的大型化肥裝置的設備,包括關鍵設備:直徑2.8米的快活素合成塔、CO2汽提塔、原料氣壓縮機、氨壓縮機、合成氣壓縮機、 CO2壓縮機等都已研制成功。
以乙烯裂解決為代表的石油化工工業,雖然其設備目前國內尚無成套供應的能力,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但是,近些年來,由于用戶主管部門和設備主管部門堅持不懈地努力,石油化工關鍵設備研制取得重大進展。乙烯裂解爐及其急冷鍋爐、30萬噸/年乙烯裂解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乙烯壓縮機)、各種低溫泵、壓力達7.8MPa的板翅式換熱器(冷箱)、大型乙烯球罐、聚丙烯反應器、大型雙螺桿造粒機組等相繼研制成功。
我國的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經過20余年的自行研制、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尤其是經過一批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大型合成氨、大型尿素和大型乙烯裂解及其后處理關鍵設備的研制的洗禮,我國石油化工設備制造行業有了飛躍發展。主要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已經擁有較好技術和裝備,某些大型石油化工、化肥、無機化工裝備的制造技術達到較高水平,也生產出一些不亞于世界同類產品水平的設備。一般的塔器、容器、加熱器、換熱設備等國內設計、制造較為成熟,與國際水平差距不大。
二、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必將在世界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國內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行業的生產能力很大,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擺脫困境,一些企業經過幾年努力開拓國際市場,開始走出國門。我國石油裝備出口已取得一定成績。2001年我國出口涉及石油和石油化工的設備計8.12億美元。其中,石油設備6.93億美元,石化設備1.18億美元。特別是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從1995年就成立“中國石油物資裝備出口網絡”,組織石油設備制造企業共同對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世界各地設立辦事處開拓國際市場。在組織石油設備出口方面成績突出,2001年該公司出口各種石油設備2.1億美元,公司已將我國鉆機、修井機、抽油機等各種石油設備出口到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伊朗、印尼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組織寶雞石油機械廠出口鉆機、泥漿泵、井口裝置、鉆采工具等300臺(件)共8431萬美元;南陽石油機械廠出口土庫曼斯坦車裝鉆機、修井機等4560萬美元。另外,蘭州石油化工機械設備工程集團公司出口阿曼、印度、美國等,只抽油機一項就達2838萬美元。
(1)石油鉆采設備重點是拓展國際市場
專家預計,到2010年我國年需原油2.6億噸以上,年需進口原油1億噸左右,其中從國外合作項目中可能取得份額原油3000-5000萬噸,國產原油量不會有太大增長。意味著石油鉆采設備國內市場有限。而石油機械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卻遠遠超過國內實際需求量,必須尋求新的市場。
世界上生產原油的國家,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大多數不具有石油裝備的制造能力。一直從國際市場采購,如中東、南美等一些產油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土爾其、利比亞、埃及、也門、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美國一直是石油裝備國際市場的主要占有者,西方國家的石油裝備價格很高,不但一些亞非拉產油國在尋找替代的貨源,一些西方的石油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也在尋找替代的貨源。我國的石油裝備在價格上具有優勢,普遍低于國際價格。一些用量較大技術難度相對不高的設備如井口裝置、采油樹、抽油機、潛油泵、石油工具、石油管材等都是我國成熟產品,多年來陸續有出口,正在爭取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今后石油成套設備出口是主攻方向,近來寶雞石油機械廠、蘭石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分別向土庫曼斯坦出口成套ZJ70D鉆機,以及南陽石油機械廠ZXJ20/2000M車裝鉆機及XJ80修井機出口土庫曼斯坦,還有川油廣漢宏華有限公司已簽約出口烏茲別克斯坦6臺、土庫曼斯坦5臺鉆機等。石油成套設備出口的趨勢很好,只要能保證質量,不斷提高產品水平,做好售后服務就有樂觀前景。
(2)石油化工設備行業在參與全球生產體系中尋求自身發展
石油化工以乙烯為龍頭,目前,我國乙烯年生產能力已達540萬噸,是亞洲第二大乙烯生產國。但是,也只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不到。預計“十五”期間將繼續完成燕山、揚子、上海、齊魯、茂名等乙烯的改擴建工程,使裝置總體規模達到70-80萬噸/年;我國還與國外石油化工巨頭合資興建南京、上海、福建、惠州四個世界級的60-90萬噸/年乙烯聯合裝置。全球石油化工廠的建設正在方興未艾,2001年世界上出臺了一系列龐大的石油新建和改造項目計劃:亞洲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文萊,均有多個項目,設備金額達數十億美元;西非安哥拉、尼日利亞等建設計劃達數百億美元;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加拿大對石油石化設備需要量都很大。石化設備國內、國際市場都是巨大的。
然而,我國的石油化工設備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生產能力很大,但在產品性能和質量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加之過去我國石油化工設備企業僅僅是滿足于國內市場需要,對國際化市場的游戲規則和國際化生產的狀況與相關規則不甚了解。另一方面世界上的石油化工設備生產大國均有強大的國際化工工程公司和市場化的管理體制為依托。我國大型乙烯裂解及其后處理成套工藝設計滯后,仍需購買國外技術;加之合資項目由于使用國外資金和國外設計,國外化工工程公司對我國石油化工設備產品的標準、產品性能不熟悉,在設計選型時很少考慮中國產品,造成國產設備難于進入這些大型裝置。因此,國外石化設備大量進口,對行業造成沖擊。據海關統計:2001年進口“熱交換裝置”12629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55.6%,“提凈塔”186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256%,“精餾塔”237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1814%,“其它蒸餾或精餾設備”2717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45.4%。面對進口設備的挑戰,在我國石油化工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同時,石油化工設備制造企業也要加速企業自身改革和技術改造,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和開發能力,轉換經營機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宣傳國內標準,逐漸建立同跨國公司的合作關系,參與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我國一般石油化工設備質量好、價格低的優勢,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才能更好發展。
因此,我國的石油和石油化工裝備行業從滿足國內市場為主,到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市場,進入發展新階段的條件已經成熟,一定會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