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銅市里那只看不見的手
路透倫敦11月14日消息:倫敦銅市今天處于逆價差。就像今年以來的每一天一樣。
過去幾周,某個身份未公開的大量多倉持有者,掌控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曲線的前端部分,更加劇了市場的緊繃壓力。
這兩大現象的存在基礎,是交易所倉庫庫存持續偏低。
周三收盤時,指標現貨-三個月期銅價格逆價差CMCU0-3報每噸67美元,但這個現貨升水所吸引流入LME倉庫的銅卻少得可憐。
原本市場普遍預期,到今年的這個時間,銅市應該是嚴重供應過剩,目前的情況太令人跌破眼鏡了。
不過有一點是越來越明顯:導致倫銅市場供應如此短缺的原因之一,在于有一個比神秘倫敦多頭更巨大的銅市要角現身行動。
中國政府物資儲備管理機構--國家物資儲備局(國儲局),是全球終極銅買家,而今年它一直十分活躍。實際上,國儲局還在積極尋求購買更多銅金屬。
**晦暗不明的購買目標**
國儲局買銅的紀錄輝煌。銅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戰略金屬,但國內產量不足。
國儲局最有名的一次出手是在2008年,當時正值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銅價挫跌至每噸3,000美元以下。
就連最死硬派的空頭都認為,短期內價格不會再回落到這種水平,而國儲局似乎也這么想。
國儲局今年穩步加大購買力道,一開始的目標是30萬噸進口訂單,3月時LME三個月期銅CMCU3跌向6,300美元水準。又利用機會買了20萬噸保稅銅。
隨著銅價再次低位徘徊在6,700美元一線,國儲局似乎準備再買入15-20萬噸,有可能是提前執行2015年預算。
確切的購買數量無法確定。國儲局力圖在銅市悄悄地行動,不公開自己的購買活動,盡管消息難免會從供應鏈泄露出去。
另外,國儲局偶爾會對部位汰舊更新,也就是一面買進新銅,但也同時賣出舊銅。換句話說,今年據估計多達70萬噸的購買量,有一部分被抵消。
但毫無疑問的是,在今年銅價的變動力量之中,國儲局一直是個要角員,盡管多數時候隱藏身影。
**破解統計之謎**
這就有助于解釋今年銅市場上的一個謎團:中國銅進口一直保持強勁勢頭。中國今年前九個月的精煉銅凈進口增加了20%,也就是略多于40萬噸。
盡管6月初爆出青島港融資丑聞,迫使中國境內銅庫存大規模重新分配,銀行也不愿意接受進口銅作為融資擔保品,但精煉銅的進口數量仍然增加了不少。
即使是在青島港事件處于風口浪尖之時,6-8月期間銅的每月凈進口量仍然在20萬噸以上,相對于此前的去庫存化階段,這可以說是較高的進口水平了。根據本周稍早出爐的初步貿易報告,9月和10月銅進口都再次加速增長。
中國國內的精煉銅產量也在增長,但幾乎每項宏觀經濟指標都表明,中國的經濟成長在放緩。若想將中國經濟走向和強勁的銅進口量劃上等號,可謂是難上加難,縱然算上中國國家電網采購這類反周期的需求因素也是如此。
不過,如果把國儲局的購買行動代入到公式中,也許會說明些什么。國儲局2014年購買30萬噸進口銅的計劃分為幾個月完成,這有助于解釋今年每個月銅進口都維持在高位。國儲局的采購也有助于澄清今年全球銅市場供需平衡的一些統計疑點。
10月時,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出人意料地預計市場將出現30.7萬噸的供給短缺;就在六個月之前,該機構還預計將有40.5萬噸的供給盈余。
ICSG的統計數據之所以產生這么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其將中國銅表觀利用率(apparent usage)從5%上調到7%。表觀利用率的計算方式是將一國生產量加上進口量,并根據顯性庫存(visible stocks)的變動進行調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ICSG預估值的變化和今年中國大量進口銅有關,盡管其中一部分銅是直接運送到了國儲局的倉庫。
因此供給盈余變成了短缺。另外,雖然逆價差一直存在,但流入LME倉庫的銅數量不多,現實情況也支持了ICSG觀點的改變。
中國國儲局買銅,對銅價有兩個重要影響。短期而言,對于原本預期中國經濟進一步降溫將導致銅價下跌的人,這是一項警訊。顯然,若銅價進一步下跌,比如跌向每噸6,000美元,將會吸引國儲局買進更多銅。這并不表示銅價不會跌得更低,只不過如果真的進一步下跌,當前LME庫存及價差的緊張情況恐怕會更加惡化。未來兩年,國儲局會不會就這樣吸走整個市場的預期供應過剩?
自從國儲局去年底首次有出手跡象后,中國市場上不斷有傳聞,說國儲局的目標是2015年年底持有約200萬噸銅。當然,我們不知道國儲局原先持有的規模有多大,但現在看起來,推測國儲局在2014年及2015年共買進100萬噸左右,似乎是合理推論。
以多數分析師對2014-2015年合計供應過剩水準的預測,這樣就有去處了。2015年之后的預測,必然會較不明朗,但目前的普遍看法是,銅供應將開始再度趨緊,因為當前礦商吝于投資,將導致未來的可用新礦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