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峽”水利工程即將獲批
3月31日,省水利廳峽江水利樞紐辦公室一片忙碌,因為第二天,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專家即將赴贛,實地考察論證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樂觀估計,4月上中旬,工程有望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
事實上,從去年11月12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審批以后,峽江水利樞紐的建設工作便有條不紊地進行。施工現場三通一平的工作已展開,所有工序都按照9月16日的開工日期倒排。江西人20多年的夢想正在開始從圖紙變為現實。
工程:贛江最后的水利樞紐
峽江水利樞紐,目前江西水利史上一次性投資最大的項目,事關江西社會經濟發展大計。從這個意義而言,峽江水利樞紐是江西人的“三峽工程”。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省贛江流域規劃委員會編制了《江西省贛江流域規劃報告》。該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將其列為“贛江干流中游河段綜合利用效益較為顯著的骨干工程”。
根據規劃,該項目總投資將超過70億元,是贛江上最后一個骨干水利工程。根據《江西省贛江流域規劃報告》,贛江上有三個梯度骨干工程,分別為峽山(寧都縣境內)、萬安、峽江。峽山方案因為要淹沒寧都縣城、贛龍鐵路,基本已廢棄,萬安方案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功實施,最后只剩一個峽江方案。
省水利廳有關人士解釋說,峽江方案之所以遲遲未動,是因為其庫區位于吉泰盆地,贛江兩岸地勢平坦,人口耕地較為集中,水庫淹沒處理投資較大。
資金:搭“四萬億”投資班車
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提出“四萬億”投資計劃,以拉動內需。在原有扎實工作的基礎上,省水利系統高效運轉,第一時間將峽江水利樞紐有關報告送呈水利部、發改委。2008年11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峽江水利樞紐成為首批進入“四萬億”投資計劃的三個水利樞紐項目之一。
“基礎建設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這個大項目對我省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江西財大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鎮認為,“當前鋼材、水泥等原材料價格較低,項目的開工建設將對我省的這幾大行業產生直接拉動效應。”
據悉,看好工程的拉動效應,許多峽江外出務工農民春節后沒有外出,有的正計劃購買挖掘機,以便于到工地上接活干。
防洪:南昌可擋兩百年一遇
據省水利廳峽江水利樞紐辦公室副主任閻齊介紹,峽江水利樞紐的首要功能是防洪。贛江流域屬多雨區,干流無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沿江兩岸堤防抗洪能力普遍偏低。雖然1998年長江大洪水后,南昌市區防洪堤和贛東大堤加高加固到了10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標準,但仍未達有關防洪要求。
峽江水利樞紐建成后,控制流域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防洪庫容9億多立方米,配合贛江下游泉港分蓄洪區的使用,可將南昌市和贛東大堤的防洪標準分別提高到20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
除此之外,該工程還能為峽江、新干及樟樹等地的33萬畝耕地提供可靠灌溉水源;36萬千瓦的電站裝機年發電量達11.5億度,成為電煤運輸不暢情況下的有效應急電源;可渠化壩址上游77公里的航道,使其能通行千噸級船舶。遠期,將為修建贛粵運河,溝通贛江、珠江兩大水系提供基礎性保障。
搬遷:盡可能減到最少
在省水利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分院院長張建華那里有這樣一組數據,2004年的項目建議書里,規劃庫區淹沒耕地面積6.2萬畝,需搬遷人口4.2萬人;2008年修改后的項目建議書里,這兩個數據分別減少到4.2萬畝、3.4萬人,而最新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里,這兩個數據分別為3.3萬畝和2.4萬人。
數據一路下行的背后是人性化的工程理念。“搬離故土,一切重新開始,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心理上,對人的影響都很深遠。”張建華說,“基于這樣的判斷,工程設計之初,各級領導都要求從人性化的角度,最大限度減少人口搬遷及耕地占用數量。”
因此,70多億元的投資中,一半多的資金被用于移民搬遷及防護工程,這在全國水利工程中也極為罕見;庫區蓄水高度降低了2米,改變水位調度方式,犧牲發電效益,力保讓更少的人搬遷;70多公里長的擋水壩將屹立在庫區周圍,每公里的造價達2500多萬,最大限度地減少被淹面積。
被淹區的1.5萬多畝良田將被“抬”出來,其方法是將耕作層“扒”下來,“抬”到水位線之上的區域另造良田。雖然每畝造價達到2萬多元,但“事關耕地安全和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在所不惜”。
生態:為魚兒留好洄游通道
環境保護是此次工程的著力點之一。環評及水土保持投資達1.5億元。據張建華介紹,工程還請了專業的設計機構,將在壩底設計建造專用魚道,用于魚類洄游時通過大壩,投資超過2000萬元。項目建成后,在運營費中,每年也將有上百萬元專門用于購買魚苗增殖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