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起重機將面對國際強手短期內國內企業仍處優勢
編者按2004年1月1日起,我國輪胎式起重機關稅稅率將從加入WTO 之日的12.8%降至
5%;履帶起重機將從2002年的12%降至8%;全路面起重機將取消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也
就是說中外工程起重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平等競爭將真正拉開序幕。
2003年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發展繼續呈現蓬勃、火爆之勢:僅前三個季度就實現銷售8278
臺,各項產品銷售收入達36.2億元,增幅分別為 46.44%和62.27%。全年產量預計仍
將突破1萬臺,再創一個行業發展 的新紀錄。時值歲尾,業界人士在欣喜之余也在思考,國產
工程起重機行業將如何在“失去保護的競爭中立身、發展,并進一步做大做強。
羽翼漸豐的國產工程起重機
國產工程起重機研制起步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近50年的發展過程中,行業也曾歷經風
雨,尤其自19 93年銷量達到5700臺的歷史頂峰后便開始一路下滑,直到1999年市場回升的6年
行業困頓,對整個行業來說既是一場嚴冬,也是一次“大洗牌,使行業企業數目從幾十家減
少到17家。2000年以來,整個行業進入快速了發展的 “黃金時期,到今年產銷量將突破1萬
臺,與1999年的不足3000臺相比,四年內規模激增了三倍多。目前,行業龍頭企業徐重產銷量
居世界第一,其它企業也都獲得了很大發展,今年前三季度銷量增幅在48%以上的企業就有7
家。 同時,大噸位產品開發進展迅速,徐重、浦沅都已推出百噸級汽車起重機,徐重的全路
面起重機形成了25噸到125噸的產品系列,極大地扭轉了我國大噸位工程起重機依賴進口的局
面。可以說,工程起重機已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一個重要的子行業,與外資全面滲透而“城
池不保的國產挖掘機,以及價格行銷大戰日趨激烈的國產裝載機等其他工程機械產品相比,
羽翼漸豐的它更具有直面國際強手,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短期內國內企業仍占優勢
雖然工程起重機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即將取消,同時利勃海爾、多田野等國外企業在國內的
廣告攻勢在逐步強化,對國內市場十分看好,但短期內國外企業仍然不太可能參與國內工程起
重機主流市場的競爭,主要因素在于:一、目前國內市場工程起重機需求仍以中小噸位為主,
以國內工程起重機的主要產品汽車起重機為例,如2002進口各噸位汽車起 重機總數僅100多
臺,國產65噸以上銷售僅兩三臺,與全年汽車起重機總容量近6500臺相比,65噸以上所占份額
不足3%。而國外大企業產品多在80噸以上,這也是其一直收獲不豐的關鍵原因。二、與國外
產品相比,國產汽車起重機在勞動力成本、性價比、營銷、售后服務等方面仍占有一定優勢。
同時,由于國外產品在國內市場尚未形成規模銷售,其在營銷、售后服務成本、網絡建設等方
面暫時處于劣勢。
市場趨勢不容樂觀
國外工程起重機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時機雖然尚未完全成熟,但我們也應十分重視國內市
場的三種發展趨勢:一、小噸位市場在萎縮,中大噸位需求激增。如8噸產品2000年份額為
39.2%,2001年為32.9%, 20 02年23.2%,2003年前三季度20.2%,下降幅度十分顯著;而
50噸產品從2000年至今,各年度的市場份額增幅均在90%以上。產品趨向大噸位對該類產品研
發剛剛起步的國內企業是個考驗,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對大噸位產品較成熟的國外企業
無疑是個利好。二、國家對外開放二手工程機械產品市場和工程機械產品租賃市場的政策,以
及10噸以上隨車起重機、大型叉車為代表的中小噸位工程起重機替代產品進口的增多等,都會
給國內企業帶來壓力。三、國外企業產品目前大舉進軍國內市場雖然難度較大,但能夠以合
資、控股或獨資建廠等方式進入,待市場成熟時再發揮他們的競爭優勢,如多田野與京城重工
的合資,山水集團與錦州重型機械廠的合作等。
如何應對新一輪市場挑戰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所帶來的決非僅僅是“狼來了,也將帶來行業整個經營環境上深
刻的、全方位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各企業紛紛加快自身改革改制的步伐,行業資源整合也
在加速,如徐重正在快速推進企業管理再造和E RP項目的實施,中聯重科兼并浦沅等。但國內
企業欲在新一輪市場挑戰中做大做強還應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加快提升產品品質。產品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功能、質量和價格上,前兩項正集中反
映了產品品質。
而產品品質的提升除加大關鍵設備投入,加強企業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建設,緊跟國際最
新技術動態,加速產品技術創新外,還應努力打造一流的上游供應鏈。有關資料顯示,國內工
程起重機與國外的差距,最主要原因是國內配套零部件落后、材質差而造成的。國內企業除積
極培育國內供應商外,還應加強全球采購、配套體系的建設,這對國內工程起重機企業的迅速
成長尤為重要。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都
要求國內企業必須真正走向世界,加大對于國際市場的拓展力度,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搏擊能
力。一定時期內,技術上并不占有優勢的國內企業可以重點拓展東南亞市場、中東市場、非洲
市場和南美洲市場等發展中國家市場。
加速大噸位產品開發和產品系列完善。國內市場趨向大噸位要求國內企業必須加快該類產
品的研發和儲備,這也是在國內市場長期站穩腳跟,并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的關鍵。
目前,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以全路面起重機和輪胎式起重機為主,而我國只有徐重在
近幾年才進入這些領域,這些產品系列的開發與完善亟待加強。
迅速推進企業信息化。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市場各種信息的反應、捕捉
和處理能力,這也是中國企業與外企相比非常欠缺之處,也是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走新型工
業化道路,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