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宏杰談內燃機行業“十一五”發展重點
作為工業領域中間產品的內燃機,是包括汽車在內的眾多其他主機產品的配套動力。在舉國倡導自主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行業發展的氛圍中,面對著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與挑戰,內燃機行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重大發展期和重組調整期。“十一五”期間,車用內燃機行業的發展思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技術和重點產品值得期待?日前,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理事長倪宏杰先生應約向記者介紹了這方面的情況。
倪宏杰首先總結了“十五”期間我國內燃機行業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他說,“十五”期間是我國內燃機行業在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方面取得最好成績的時期。各企業通過自行研制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了一大批新產品;特別是國家出臺有關排放法規和節能要求后,各個企業通過各種途徑先后開發出一批滿足歐Ⅰ、歐Ⅱ、歐Ⅲ甚至是歐Ⅳ排放法規的發動機。在高新技術領域,如電控技術、新型燃燒系統的研發、增壓及增壓中冷技術等的應用,各種代用燃料發動機和混合動力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開始起步。
其次,在內燃機配附件行業,也研發出了一批各種規格的新型的內燃機配附件產品,各種新型基礎零部件已進入配套和維修市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內電控開發軟、硬件平臺已經建立,高壓共軌燃油系統的研發已初試成功,即將在國內生產中大量運用。
第三,各企業在產品設計和工藝裝備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十五”期間,我國內燃機行業在制造工藝和裝備方面是近幾個五年規劃中提升最快的一個時期。行業中大、中型企業制造水平迅速提高,目前許多企業已采用了薄壁高強度鑄造技術、精密鍛造技術和柔性、半柔性加工技術,以及在線自動檢測技術等,以此保證了專業化大批量生產產品的一致性要求。
談到內燃機行業的“十一五”規劃,倪宏杰首先向記者介紹了一個總量的概念。他說,根據預測,到2010年時我國的汽車產量將有望達到924萬輛,其中轎車產量約442萬輛。在此基礎上分析,由于轎車柴油化在“十一五”期間將會得到一定的發展空間,因此預計 2010年時各類多缸柴油機需求可達345萬臺,總量中剩余的579萬輛汽車的配套動力將主要由多缸汽油機承擔,這其中也包含了其他代用燃料發動機和混合動力產品。倪宏杰特意強調,“十一五”期間,內燃機行業的重點并不是一般產品能力的擴大,而是要在“上水平、上質量、上短缺品種”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在提高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上加大投入,全面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因此他表示,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汽車和發動機制造企業能否及時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轎車用發動機并能批量供應,產品是否能滿足歐Ⅳ標準,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標志。
在技術與產品的發展方面,內燃機企業將繼續以環保、節能、安全、可靠為重點,重點發展的技術包括:車用柴油機高壓噴射技術(包括電控高壓泵技術、電控高壓共軌系統、電控單體泵技術及噴油特性的研究等);汽油機缸內直接噴射技術(包括氣流的組織、燃燒室設計優化和噴射系統設計等);內燃機電控可變技術(包括可變進氣管道、可變氣門定時、可變空燃比和可變壓縮比系統等,并延伸發展出怠速停機、電動機輔助驅動的混合動力);電控內燃機與汽車匹配技術;內燃機可變渦輪增壓和增壓中冷技術;車用內燃機排氣后處理技術(包括汽油機稀燃催化轉化劑、柴油機連續再生型微粒捕集器、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四效催化器技術等);混合動力裝置設計和匹配技術;內燃機電控集成管理系統;內燃機領域內的報廢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內燃機領域內的電磁兼容技術研究等。
相應地,發展滿足歐Ⅲ、歐Ⅳ排放水平和節能的新一代轎車用汽油機和各種車輛用的先進柴油機,以及各種代用燃料(壓縮天然氣、液化天然氣、醇類、醚類等)發動機、混合動力等整機產品;發展適應整機要求的電控直列式噴油泵、電控高壓共軌噴射系統、電控高壓單體泵以及各種新型噴油器、噴油嘴,發展各種新型的內燃機配附件及元件、發動機排氣后處理系統等,將成為“十一五”期間內燃機產品發展的重點。
產業結構和產品目標的調整也將是“十一五”期間內燃機行業的重點目標之一。倪宏杰表示,“十一五”期間,內燃機行業要加大重組整合的力度,積極推動內燃機企業之間和內燃機與配套主機制造企業之間的戰略重組與整合,提高生產集中度;鼓勵并支持部分有條件的企業與國外跨國大公司進行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走學習、合作、合作競爭、競爭合作之路,加快企業的國際化步伐,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倪宏杰強調,除了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外,根據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適時發展一批面向“三農”的經濟適用、環保與節能的農用內燃機產品是內燃機行業的一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