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的愛與憂愁
春節以來,股市最炙手可熱的題材非“并購”莫屬——中石油回購吉林化工、遼河油田、錦州石化;中石化收購齊魯石化、揚子石化、中原油氣、石油大明;華潤集團重組華源集團;中國鋁業整合山東鋁業、蘭州鋁業、焦作萬方……重量級的并購大戲,引發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井噴,“并購熱”在與“業績浪”的PK對決中,已悄然占據上風。 可以預期,今年的“并購熱”有望持續升溫。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提出,在2010年前后培育30家到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每家中央企業聚焦3-5個主營行業,力爭在兩年內成為行業前三名。這必然刺激國有企業、中央企業通過并購等手段“做大做強”。另外,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發布備忘錄稱,凡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在審的并購重組事項,如相關公司向交易所提交股權分置改革方案,證監會上市部將根據交易所提供的名單,將在審公司列入審核“綠色通道”。而具備全球視野和豐富國際并購經驗的國際機構投資者,也會加快對A股上市公司并購價值挖掘的步伐。 在“并購熱”面前,筆者認為,投資者還須留一份清醒。德隆系、鴻儀系、格林柯爾系、飛天系相關上市公司是前車之鑒,也使民營企業主導的并購重組一度受到市場詬病。 眼下被并購的華源,同樣是“成也并購,敗也并購”。華源通過近90余起并購,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企業集團和紡織企業集團,其董事長一度被稱為“并購先生”。但長期靠銀行貸款支撐其高速并購,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和華源危機爆發。華源并購失敗,也讓人對中央企業的產業整合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質疑。就此次并購而言,作為并購主體的華潤,盡管一直對醫藥業情有獨鐘,但其對醫藥業的整合能力還難以令人信服。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的華潤主業是日用消費品制造與分銷、地產及相關行業、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三大板塊,并沒有醫藥行業。華潤曾與東北制藥達成合資意向,最終由于分歧較大而聯姻無果。本周,華潤控股的東阿阿膠,刊登未通過《關于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的公告,股價應聲大幅下跌。東阿阿膠董事長劉維志坦言,“我過去每年要拿出一半的時間到市場上去,到公司基層去,但去年一年的時間里一次也沒有去,華潤方面、市國資委方面,需要應付、協調的事太多太多了?!? 經驗表明,78%的公司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憑借的是一項核心業務,并在這個核心業務上有領導地位;而17%的持續價值創造者有幾項不同的核心業務,也具有領導地位,如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因此,主業突出、業務清晰、管理專業的并購公司及其并購行為有望駛入快車道,更易于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并購的本意在于做“加法”甚至“乘法”,進行機會擴張或增強主業的競爭力。而成功并購的關鍵在于聚焦主業、剝離非核心業務,實現產業的有效整合。如果只是單純地追求產量和銷售量的增長,而不注意適當的投資回報率和內涵式增長,甚至內耗不止,那就是做“減法”甚至“除法”了。 ?。ㄗ髡呦瞪虾X斀洿髮W會計與財務研究院博士) 周末譚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