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老機器鐵工行業的發展
據了解,鄭州的機器鐵工行業(簡稱機鐵業,俗稱“打鐵的”),它的前身系民間手工業。城鄉集鎮一般在熱鬧街上或集市路邊,都有鐵匠鋪,對打鐵的師傅叫鐵匠,為招攬生意,鐵匠鋪通常都爐火通紅,在一片叮當聲中,坐地營業,邊生產,邊出售,有的還兼營來料加工。主要生產人們用的鍋鏟、飯勺、菜刀、剪子、锨、鐵鏊、門鎖、釘、門鼻、爐條等生活器具;還有鐮刀、斧、錘、鋤、犁鏵、耙齒等農具。當年順河街、迎河街(現解放路)就有大小鐵匠鋪20多家。其中鐵匠趙大魁的趙家菜刀,馬家“梅花”锨,西關大街的王家剪子,就相當出名。
清末,鄭州通了火車,隨著鐵路向四方延伸,各地商人看中了鄭州這個寶地,開始來投資設廠。1916年,西陳莊有家漢口人王玉成首辦的玉成永鐵工廠,它是為棉花業的日趨繁榮,專門承修打包機、鐵包機和加工所用之零配件為主的鐵工廠。1920年,上海人林應民來鄭選址東三馬路路南創辦了大東機器制造廠,專業生產軋花機、打包機兼翻砂各種零件。所生產的產品質量過硬,經濟實用,受到市場的歡迎。隨后的時間里,又有建華、廣華、復興、復華、義合等多家鐵工廠相繼開業。這些鐵工廠開始創業時均由手工操作,后伴隨著工廠的發展,遂改為半機器化生產。解放初,這些鐵工廠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后,有的合并成立了大廠,有的成了專業工廠,為鄭州機械工業的開創作出了貢獻。
至今有兩家鐵工廠在群眾中還留下深刻記憶:一家是1925年,天津華興厚鐵工廠派蘇云亭、韓峰三等人在鄭設的切面機分銷處,闖出了銷路后,于1927年開始在大同路東頭置地蓋廠房,成立了天津華興厚鐵工廠鄭州分廠,產品有切面機、“雙麒麟”牌軋花機、彈花機及其零部件,由于質量上乘,適銷對路,一度供不應求,暢銷省內外。為拓展市場,擴大銷售,1931年研發出新產品筒式彈花機和畜力帶動的彈花機、軋花機,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一躍成為規模較大,人員較多,在鄭州機器鐵工行業中占重要位置的一家鐵工廠。這家鐵工廠,在鄭州解放初期發展生產運動中做出過積極貢獻。后來發展成為鄭州市農業機械廠和拖拉機廠。
另一家是1945年秋,由蘇榮和邀請幾位有經驗的手藝人姜維亭、榮毅、閻增群合伙在鄭創辦了義合鐵工廠,最早產品是給鄭州鐵路系統加工各種修建橋梁用的器材配件和建筑用鑄鐵件。解放初,工廠獲得了新生,在轟轟烈烈的支援前線運動中,主動幫助新生的人民政府,為銀行修復了30多個保險柜,為鐵路局加工了一批道釘、夾板和螺絲。為支援解放大軍南下,曾為部隊加工炮座、馬鞍等裝備器材,還為軍工廠生產加工手榴彈殼等,因提前圓滿完成任務,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后演變成鄭州發電設備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