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尋找投資機會-傳統裝備制造業
2006年證券市場走勢可能“先抑后揚”
歲末年初,中德合資的國聯安基金發布了2006年投資策略報告。報告稱2006年上證指數將走出一個“先抑后揚” 的走勢。先抑的主要原因在于全流通預期和公司年報利潤增速下降,而后仰主要是由于產能過剩等宏觀經濟因素逐漸消化,2007年業績預期好于2006年,全流通后估值的下降、市場預期對于業績等利空信息的消化等因素。
實體經濟增長仍是股指上漲幅度的關鍵所在
國聯安在該策略報告中通過對股市與經濟關系的回顧分析表明,投資者并非簡單的GDP崇拜,股票市場更相關的是實體經濟“質的增長”。利潤增長率、GDP增長率扣除M2增長率與上證指數也表現出非常一致的形態,所以實體經濟增長是決定股指上漲幅度的關鍵所在。該報告指出,對政策和市場的博弈分析表明,2001年以前的漲升更多的是因為政策刺激大資金建倉,難以讓投資者形成合理預期,所以以前股市的上漲都是突變式的上漲。但2005年市場的作用逐漸強大,在沒有基本面的支持下單獨的政策和資金很難與股指形成動態的循環互動過程,所以2006年的上漲應該是在投資者形成相同預期的引導下,資金和投資者行為的互動使得股指漸進式地被推高。
該報告同時也指出,從2005年以來市場估值分析可知,無論是國際估值比較或是歷史估值比較,均表明目前滬深兩地市場的估值較低。再考慮到股改的除權效應,這和在香港市場上市的H-A股基本接軌。隨著完成股改的公司不斷增加,估值會進一步下降,整個A股市場的估值也在下降。
國聯安該策略報告認為,由于“十一五”期間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改變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結構,實現從以工業經濟為主的增長模式向以服務經濟為主的增長模式的轉變。因此2006年的產業投資機會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結構調整或產業升級之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投資機會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1)產業結構升級中涌現出的優勢行業龍頭,包括在競爭中取勝的傳統裝備制造業,如鐵路裝備行業、船用柴油機行業、數控機床行業、港口機械設備行業、工程機械行業等;具有自主創新和自有產權的企業,如電力設備制造業、電子元器件行業等;循環經濟帶來的投資機會,如環保行業中的污染防治設備業、環保設備制造業以及新能源行業等等。
2)消費升級與增長中蘊藏的投資機會,包括傳統的消費行業,如食品飲料行業、酒店旅游行業、商業零售板塊、金融服務業等;以3G為代表的通訊業將出現突破性進展;以數字電視為先導的傳媒產業,如有線數字電視、新媒體業及傳媒產業等。
3)要素定價機制改革中的機會與風險。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對煉油企業構成利好,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對下游用油行業的影響總體為負面;天然氣價格改革對油氣開采企業構成利好,但城市燃氣供應商很難從氣價改革中受益;土地價格改革對房地產行業構成利好。
4)行業投資還需要考慮如下問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投資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帶來的投資機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投資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