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三大亮點利于行業長遠發展
新華網上海2月5日電(記者桑彤、劉雪)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4日審議并原則通過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業內人士認為,本次規劃是對2006年2月出臺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延續和補充,將明顯提升全行業抵御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增長的信心,有利于行業長遠發展,同時也更期待具體細則的出臺。
此次出臺的政策新增內容主要有:強調依托重點工程來推進裝備國產化進程,強調發展關鍵配件、基礎部件自主研發和生產,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聯合重組。
對于依托重點工程推進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方案,國信證券機械行業資深分析師余愛斌認為,這將對國內企業打開市場極為有利。雖然目前一些國內企業已具備生產和制造大型裝備的能力,而國家前期也對使用國產裝備規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減免和補貼優惠,但是由于許多大型工程項目主管方出于風險的考慮更加看重國外老牌龍頭公司的綜合實力,國內企業往往并無參與機會。因此,如果本次能夠具體落實這一政策,將直接幫助相關國內企業打開市場。
同時,本次規劃在以前對裝備整機鼓勵和支持的基礎上,對基礎零部件的重視程度明顯有所加強,相關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將進一步惠及到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廠商。余愛斌認為,這一政策在風電軸承及齒輪箱、工程機械液壓件等目前嚴重依賴進口而國內需求又比較緊迫的高端配件領域意義突出。
分析師還認為,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進行聯合重組,將有利于龍頭公司做大做強。國內大多裝備制造公司都仍以制造加工甚至簡單組裝為主,綜合實力缺乏。如未來政府通過行政協調來推進行業聯合重組,對龍頭公司通過外延收購做大做強極為有利。
對于規劃著重提到要依托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變電等領域的重點工程,長江證券電力設備行業分析師表示,高效清潔發電設備與特高壓電網成套設備仍是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所在,為清潔發電及特高壓變電迎來機遇。
分析師普遍認為,未來相關規劃細則將進一步出臺。對于國家細化和落實“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支持裝備產品出口”的政策意義更加重大。中信證券認為將可能出臺“重點子行業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專項專用或國產設備采購比例政策、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部分關鍵零部件的稅收優惠或保護措施、規定重大裝備配件國產化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