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操作策略技改投資不能像撒芝麻鹽兒
國家設立200億元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采用財政貼息的辦法推進企業技改,在操作策略上應該作怎樣的選擇呢?
首先,哪些企業的技改投資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貼息貸款?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指出,要圍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產業關聯度高、能有效帶動經濟增長的大企業、大集團和龍頭企業,有基礎、有市場目前面臨困難的企業,具有“專、精、特、新”特點的中小企業,給予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流向。
其次,哪些項目的技改投資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貼息貸款?李毅中指出,鼓勵企業廣泛采用“四新”: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
再其次,哪些環節的技改投資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貼息貸款?李毅中指出,重點在品種質量、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裝備水平和安全生產這五個薄弱環節進行改造。
總的來看,很多企業、很多項目和很多環節的技改投資,都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貼息貸款,那么200億元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在操作策略上會不會像撒芝麻鹽似的小打小鬧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李毅中強調了技改投資的六個重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項目。
而要真正做到技改投資突出重點,在操作策略上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點面結合。所謂點面結合,就是點上開花,面上結果;以點帶面,重點是點。什么是點?點就是重點行業中一大批產業鏈條長的龍頭企業,就是重點領域中一大批國家產業政策鼓勵類技改項目,就是重點產品中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品牌。例如,節能減排降耗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必將成為技術改造工作的重點之一。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造,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各類工業窯爐、高爐、電解槽等高耗能、高污染生產工藝裝備的淘汰步伐,推廣應用余熱余壓利用、熱電冷聯廠、電廠煙氣脫硫除塵以及新能源開發、清潔生產等項目的建設,能夠有效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工業污染物排放,在節能減排降耗方面發揮推動力作用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技改投資有別于一般的環保投資,技改投資的重點是側重于技術改造。而節能減排降耗的真正實現,僅僅有技術改造是不夠的。
二是抓住“牛鼻子”。所謂抓住“牛鼻子”,就是把技改投資作為一個重要切入點,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可以說,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一種趨勢。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本質,就是在我國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信息設備、信息產品、信息技術,發揮信息化作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在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兩者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既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正確途徑,也是在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推進企業技改投資的一個突破口。簡言之,就是要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把技改工作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結合起來,注重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把信息技術融入到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的各個環節,加快技術改造,建設創新型企業。
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按照“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打殲滅仗,好鋼用在刀刃上。什么是刀刃?刀刃就是技改投資、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的三位一體,就是實現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的良性互動,就是實施一批技改投資的標志性項目。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1999~2003年國家實行技術改造財政貼息政策,運用355億元國債貼息,支持2000多個技改項目,平均每個技改項目貼息1775萬元,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很難說得清楚,究竟有多少技改投資的標志性項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次國家設立的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只有200億元,比上一次的355億元減少了155億元,自然在操作策略上更不能像撒芝麻鹽似的小打小鬧。換句話說,與其搞2000多個無聲無息的技改項目,不如搞200多個轟轟烈烈的標志性工程。因為財政貼息花的是納稅人的錢,1分錢都不能打水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