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產品研發將獲國家扶持
實踐證明,機械工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三峽工程到青藏鐵路再到"神六"飛天都離不開機械設備制造工業的強力支撐。日前,記者就我國機床行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和戰略規劃采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李冬茹,她不僅剖析了機床行業創新式發展的癥結所在,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機床行業未來的希望。
內部環境:從限制到鼓勵
李冬茹介紹,我國機床行業政策經歷了從限制到放開再到鼓勵的歷史演變:第一個階段,我國對機床(數控機床)的進口施加限制,進口數控機床需要例行審批。國內機床行業特別是大型機床生產企業,或者買技術,或者外購部件,或者合作生產。第二個階段,國內市場需求不斷增長。雖然經歷了1997~2000年機床行業的發展低谷,但是整個制造業的制造水平在不斷提高,推動了數控機床的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第三階段,國家安全與國防的需求促使國家大量進口機床。
剛剛過去的2005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了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有限公司、青海華鼎重型機床有限公司、漢川機床有限公司、威海華東數控機床有限公司、海克斯康(青島)測量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以及第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對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指示,2005年是中央領導視察機床行業企業最多的一年。
2005年9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被列為國家重要的振興目標之一,從而為機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外部環境:技術封鎖與傾銷
在國內鼓勵機床行業快速發展的政策日趨明朗化的同時,科技發達國家卻對中國引進技術閉緊了大門,對中國封殺他們掌握的大量核心技術。拿數控系統來說,現在跨國公司對我們采取封鎖加傾銷的市場戰略。其數控系統在中國市場以十分昂貴的價格出售,攫取高額利潤;一旦中國企業開發出相同或相似的產品,就立即大幅降價,甚至降到中國企業的成本價以下。
"數控機床行業基本上是獨資企業。因為機床產品,特別是數控機床,屬于高資金投入、高技術積累、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行業,國外投資都比較謹慎,所以,機床行業真正的合資公司很少。現有極少數的合資企業也是外方絕對控股。"李冬茹告訴記者,"外商看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紛紛來華投資建廠。以中小型精密機床為主的美國哈挺公司來華伊始進行過合資談判,但最后選擇了獨資。德國DMG是做精密加工中心和數控車床的,現在也在上海建立獨資公司。日本的模式是,少數在中國建立企業,大多數是首先在本土把規模做大,然后壓低產品價格在中國市場競爭。寧夏銀川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原是中日合資企業。公司成立之初,中方股份75%,日本馬扎克公司股份25%。合資幾年后,企業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去年日本馬扎克公司收購了全部中方股份,變成了獨資企業。這家公司的生產設備是世界上最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較高,但惟獨沒有研發能力,所有的產品研發都在日本完成,由日本提供生產圖紙,中國工廠只是依照圖紙生產。"
行業格局三分天下
國家發改委提出:機床行業產能"過剩",大量普通機床生產能力能否盡快轉化成先進的數控機床產能將是機床行業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市場產能相對于有效需求出現過剩時,企業為求生存往往陷入"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中,無暇顧及研發能力,進而出現"技術含量低-價格低-利潤少-產品研發投入少"的惡性循環。據了解,目前機床行業大約半數以上的企業身陷惡性競爭的泥沼。"機床企業不應只顧眼前利益,應該利用當前的大好形勢加強自主研發,才能在下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李冬茹說。
總體來講,我國機床行業民營企業占50%~60%以上,其中由國企改制的民營企業占主導地位;國有獨資企業占10%,國有控股企業比例不到30%。我國民營機床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國企改制后的民營企業,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產品客戶,具有一定的產品開發能力。二是確實有一定的資金注入和市場需求的企業,在擁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積累后,不斷延伸產業鏈。如浙江日發數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日發精機),專業生產數控車床和加工中心。該公司向全世界采購機床附件,并引進德國、日本的設計理念和制造技術開發機床產品。上海萊必泰機械發展有限公司圍繞軸承領域延伸生產軸承磨削生產線,不僅滿足了國內軸承行業的需要,還有較大批量的出口。三是個體戶,如江蘇、福建以及浙江溫州一帶,幾乎每個鎮都有若干小機床廠,從零件到普通機床再到數控機床,低檔產品銷量大,發展速度快。這些民營企業的生命力旺盛,但最大的問題是缺少自主開發能力。
市場穩步發展企業并購升溫
世界上制造業發達的國家,機床工業必定發達。美國、德國、日本的機床工業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機床行業通過不懈努力,工業產值已經達到26億歐元,居全球機床產量第4位。數控技術是制造業實現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礎,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數控化率將達到60%,正向制造業大國邁進。
從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研制成功"立、臥車床系列新型譜",到湖南長沙中大創遠數控裝備有限公司高檔數控螺旋錐齒輪磨齒機的研制成功,以及沈陽機床集團、濟南第二機床集團、秦川機床集團、上海機床廠等一大批自主開發新產品的問世和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的獲得,表明我國機床工具行業自主開發高新產品速度明顯加快,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一大批中高檔國產數控機床進入關鍵部門核心制造領域,有力地支持了水電、核電設備制造業、船舶制造業、鐵路交通運輸制造業、航天航空工業、冶金設備制造業、橋梁制造業以及國防軍工企業的建設與發展。此外,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快速增長,出口大幅增長。
2005年,我國機床行業的海外并購重組也獲得了新突破: 2005年3月,哈爾濱量刃具集團成功收購了德國凱獅公司;同年10月,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功收購了德國阿爾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機床廠有限公司。沈陽機床集團在重組云南CY集團后,2005年9月17日又收購了西安交通大學產業(集團)總公司持有的交大昆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
專家表示,中國機床工具企業一系列海外并購、境內重組的舉措,有效利用國內外資源,為提高中國企業知名度,打造中國機床工具品牌,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值得關注的是,2005年,國外跨國公司掀起收購我國機械行業某些排頭兵企業的熱潮,而機床行業至今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
首先,歐美國家市場需求不足,機床銷售業績下滑,依靠機床出口消化生產能力。國外并購重組的案例很多,一些非常好的重型機床企業都因效益不好賣掉了。日本機床業近兩年情況剛剛有些好轉。
其次,國內有一定實力的機床企業過去都是國字號的,規模大、人員多,實力較強。
第三,國內機床企業包袱重是外國企業跨國收購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如武重,武漢市政府很早就表示要通過外資收購的"高位嫁接"重組方式對其進行改制,但至今沒有一家外企愿意接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因素,因為重型機床在世界上的需求是有限的,目前國外幾家著名的重型機床大多被重組或倒閉了。
專家預測,2005年我國普通機床的產銷量明顯下降,今年還會繼續下滑。但數控機床,尤其是大型、高檔數控機床的產銷量將繼續上升。
行業創新能力待提高
近年來,盡管我國機床業不斷有高檔數控機床問世,如直線電機驅動加工中心、五軸車銑復合中心、五軸龍門加工中心等,但行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2003年,國家發改委工業司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國產機床產值數控化率為29.7%,遠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數控機床的專機、成套產品少,關鍵功能部件依賴進口。其中,中檔數控系統、刀庫和機械手、電主軸等80%左右是進口產品。
中國數控機械設備網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國產數控機床本國市場占有率為25.1%。國產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低下以及出口貿易逆差、產品檔次偏低,凸顯產品結構升級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
從技術開發上看,我國機床行業存在的問題是:積累不多、投入少;仿造多,引進不消化,展品多商品少;行業不配套,關鍵配套件和技術靠進口;雷同產品多,特色產品少。國產機床缺乏核心競爭力。
不僅如此,我國機床專利難確認,知識產權保護力弱。李冬茹認為,研發機制不合時宜、技術開發投入不夠、人才流失等問題制約我國數控機床技術水平的提高。由于機制方面的原因,我國機床行業攻關成果很多,但商品化的高科技產品卻很少,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明顯不足。
2005年第四季度,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對2005中國企業500強的各企業主要技術負責人進行問卷調查顯示,七大因素制約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一是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不突出;二是激勵制約機制不完善,高素質技術人才缺乏,創新意識缺乏,這是阻礙企業進行科技自主創新的主要內因;三是缺乏創新的社會氛圍,技術市場不健全,這是阻礙企業科技自主創新的主要外因;四是企業科技自主創新相關的政策環境不完善;五是近半數企業遭遇知識產權糾紛;六是產學研缺乏溝通;七是我國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有限。該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現狀與癥結所在,具有普遍意義。
業內人士呼吁,國家的產業化政策、高新技術政策應該分類支持。對數控機床新產品及關鍵配套件要在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推動機床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最終通過市場競爭和政策扶持,形成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機床企業集團。
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
李冬茹認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在于企業文化和理念,在于企業核心層。最近剛剛榮獲"中國十大杰出質量人"稱號的上海日立公司管理總監蔡蕊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國企和民企的體制問題當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并不是絕對的。企業自主創新與企業經濟管理者的經營理念有密切關系。相對來說,國企的研發投入比例較低,因為國企通常包袱過重,甚至有的企業職工的溫飽都無法解決,投入巨額資金進行自主開發無從談起。
蔡蕊紅說:"用市場換不來技術,只能積極研發。有沒有技術決定了企業有沒有底蘊,有沒有發言權和話語權,有沒有知識產權和品牌,這些都包含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
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新體系建設至關重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擬訂的"十一五"機械工業科技發展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就是發展高性能基礎制造裝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機床,包括精密制造及成型機床和相關的儀器儀表。"十一五"期間,針對影響行業發展的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充分發揮大專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夠充分發揮自由、相互協調、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形成企業和客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機制。
專家指出,要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結合起來,國內許多大型制造企業都具備相應的實驗裝置,希望研發資源實現流通和共享。蔡蕊紅認為,企業的科技研發首先是"拿來主義",然后消化吸收,投入人力、物力和資金進行創新,這樣企業的起點相對比較高。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體系的建設都離不開人才。李冬茹提出,首先要建立各類人才培養體系。一是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二是要加強職業再教育,形成一個長效的再教育制度;三是建立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內外人才,逐步形成不同層次的科技人才隊伍。
據悉,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2005年5月在大連承辦了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聯合主辦的"國產數控機床發展座談會",建立了用戶與制造商供需互動的交流機制,為國產數控機床的自主創新提供了條件。大連會議后,沈陽機床集團于2005年8月8日,率先舉行機床"召回"行動,其后上海機床廠、大連機床集團、武漢重型機床有限公司等企業也紛紛組織了大規模的用戶回訪等措施。這是機床制造企業服務理念的突破。
提升配套體系水平
"國外做高檔機床,一些核心部件不一定自己做,可以交給很多小而精的公司。而我國恰恰缺乏專業化的功能部件配套體系。比如企業在做功能部件時,需要進口一些零件和散件,而目前零件和散件的進口關稅很高,這就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另外,整機進口關稅卻可以大幅度地往下降,甚至可以免稅。現在做一臺加工中心比做普通機床利潤率還要低,因為大量的功能部件需要依靠從國外購買。"李冬茹說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總干事長吳柏林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的《國家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修改完成后,將報國務院批準后施行,數控機床產業化和自主開發能力偏低的問題將得到解決,國產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連年下滑的局面將被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