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鼓:科研費用沒有限額
沈鼓集團獲得一個信息:該集團將有三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不僅如此,沈鼓還歷史性地改變了津貼獲得者組成結構:楊建華、徐強這兩位工人成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這在企業是罕見的。
去年12月,沈鼓又有18人通過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答辯,沈鼓教授級高工總數超過了50人——這在企業是罕見的。
去年10月,沈陽市舉行了職工技能大賽,在全部八個參賽工種中,四個工種的狀元落在了沈鼓工人頭上;大賽的400名獲獎者中,沈鼓工人占了1/4——這在企業是罕見的。
這幾年,“徐強精度”的創造者徐強、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楊建華、搞產品設計的“五朵金花”分別成了國家級媒體的宣傳典型,名揚神州。接踵而至的三個(組)國家級媒體的宣傳典型同落一家——這在企業也是罕見的。
這些在一般企業罕見的事情,在沈鼓集團卻成為一種必然。這也在一個方面詮釋了為什么一年內六類世界級產品能同落一家企業的現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世界級產品是靠優秀的人才來打造的,而優秀人才則是由良好的機制培育出來的。
“從上世紀70年代引進世界最先進的離心壓縮機技術,走消化、吸收、創新之路以來,沈鼓集團建立起了科學的創新機制,其核心是人才培育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為企業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沈鼓集團總經理助理律國軍說。
沈鼓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蘇永強說:“在沈鼓,其它費用都有限額,只有培訓和科研費用沒有限額。
有統計表明,僅2008年,沈鼓辦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幾十個,涉及職工技能、素質培訓等方面。其中,與3所大學聯辦碩士班,參加學習者達上百人,一次投入經費達300萬元,是正常年份企業培訓費用的2倍多。
文章關鍵詞: 沈鼓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