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高增長周期或將結束
出口各類絲綢、紡織服裝的江蘇蘇豪國際集團南通公司的一位業務員倚靠在展柜前,向記者感嘆生意難做。“今年客商明顯減少,是我參加華交會五六年來最困難的一年。”
作為每年“開場”的外貿盛會,3月1日至5日在上海舉行的“華交會”一向有“中國外貿風向標”之稱。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中國外貿出口自2002年以來保持每年20%以上高速增長的周期可能行將結束。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表示,全球金融危機已蔓延到實體經濟,國際貿易與投資增速放緩,失業率大幅提高,消費萎縮現象日益明顯,這直接導致中國出口大幅下降。
來自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09年1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為1418億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90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5%,創下1996年3月-19.3%之后的最大跌幅。
在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上海,月度出口同比增幅由去年10月份的19%,驟降至今年1月份的-17%。一些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產業,近來出口訂單銳減,交易受挫,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
而山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披露的數據亦顯示,1月份出口降幅均在兩位數以上,這令主管部門擔憂,未來數月中國對外貿易還將繼續大幅度下滑。
上海協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尹靜表示,今年華交會上客商下單很謹慎,跟去年相比,大單變中單,中單變小單。而對于不熟悉的客商,企業也害怕出口風險,寧可不做生意也不能冒險。
浙江省寧波市對160多家重點外貿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63%的企業認為,出口形勢好轉至少要等到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甚至更晚時候。
“全球貿易將進入3至5年的低迷期,”李健認為,“中國出口不可能再回到年均增速20%的快速上升通道,而可能保持在10%左右的中速增長區間。”
“中國制造的產品確實令人滿意,但由于匯率堅挺,價格優勢已經不明顯。”一位來自意大利的采購商告訴記者,許多采購商想在中國周邊地區如印度、土耳其等地尋找更低廉的貨源,對中國的業務可能會進入一個調整期。
但經過多年高速增長,中國出口企業的應對彈性已大大提高。本屆華交會上,自主創新產品、自主品牌成為企業叫賣的重點。而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千方百計參加各類展會、千山萬水開拓新興市場”,正在成為頑強的“草根經濟”應對外貿寒冬的對策。
“浙江企業排隊要求參展,攤位逆勢增加了100多個,占所有攤位的近1/3。”浙江省外經貿廳外貿處副處長李新說。2008年,浙江對拉美、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加了40%以上,對俄羅斯、伊朗、印度等國出口增長50%以上。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表示,保持外貿穩定對中國經濟保增長、保就業意義重大,中國將根據形勢變化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包括繼續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等。
“我們將全面梳理目前的對外貿易政策,幫助企業減負擔、增信心,根據形勢變化完善相關政策,包括繼續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等,”鐘山說,“現在出臺的政策只是逗號,不是句號。”
據透露,為了幫助企業應對危機,保持出口穩定,中國政府還將加強縱向聯動推進省部合作機制,以及推動商務部、海關、質檢、檢驗檢疫等部門橫向合作,營造有利于外貿企業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