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企業欲做國際航空零件“第一民商”
3月7日,沈陽科迅航空工業園寬大的廠房里,沈陽科迅下屬企業國泰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蘇純林,饒有興趣地指著車間一隅說:“經過幾個月的艱難談判,我們終于得到了美國商務部的認可,從美國哈斯引進了兩臺五坐標機床。” 有了這兩臺高精度機床,沈陽科迅集團總裁楊炳輝終于踏出了自己做“航空零部件行業領航者”夢想的重要一步。 飛行速度三個月投產運營 從沈陽科迅集團總裁楊炳輝五樓辦公室望下去,科迅整個工業園盡收眼底。一排整齊的廠房中,一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藍頂新廠房顯得格外出眾,那里就是科迅的航空零部件制造公司。 從2005年10月決定投資,到2005年年底投入生產,到2006年預計年產值五千萬元。楊炳輝在投入航空領域的那一刻,也學會了飛行速度,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比照歐洲最大的航空設備公司史密斯集團在蘇州工業園區投建園區,高標準建立了自己的恒溫廠房。 盯上國際飛機零部件外包 沈陽科迅前身是家民營模具加工企業,從2000年依托沈飛,開始為沈飛加工零部件開始,楊炳輝的目光才逐漸鎖定了民用飛機零部件制造的龐大國際市場。 據統計,未來中國空運總量年均增速將達到7.6%,20年間需新增大中型民用運輸機2300架,總價值1830億美元。而世界四大飛機制造商空客、波音、龐巴迪、巴西也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地轉包。“去年一年,僅空客、波音就有600多億美金的零部件轉包到世界各地,而日本、韓國、中國又是其在亞洲的主要轉包國,其市場前景不言而喻。”按照楊炳輝的設想,目前仍以國有企業為主要承包主體的國內飛機零部件轉包市場,科迅一旦涉足,就將成為國內生產民用飛機配件的為數不多的民企之一。 沈陽民用航空四大優勢 用楊炳輝的話說:沈陽發展民用航空產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除了沈陽新成立的民用航空零部件協會等方面營造的良好軟環境外,沈陽還具備四大優勢。 技術優勢:沈陽有飛機設計研究所、發動機研究所、空氣動力研究所、沈陽航空工業學院等三所一院;人才優勢:沈陽僅航空研究機構中就有技術人員數千名,其中研究員達數百名,高級工程師近千名;產業優勢:沈陽有沈飛、黎明等航空制造企業10余戶,能生產殲擊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航空零部件及為波音客機、GE、龐巴迪等公司轉包生產民用飛機零部件;工業基礎優勢:沈陽是機械制造業中心,有雄厚的裝備制造業基礎。 將一個產品做到世界第一 由魯冠球掌舵的萬向,成就了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個神話。他研制的“萬向節”,一個汽車上的小小零部件,證明了我們國家或許可以在某一點上取得世界領先地位。同樣,在楊炳輝心里,也有著同樣的一個情結。據了解,“十一五”期間,科迅將向國泰航空零部件投資1.2億元人民幣,將航空工業園建成一個在某一領域內或某一種零部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專業化工廠,年利潤達到1.5億元。 楊炳輝的理想簡單而艱巨:“三到五年后,希望在國際航空制造領域,當提到我們生產的零部件時,不僅國內企業,甚至國際四大飛機制造廠商,都能知道沈陽科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