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重視數量忽略質量國內專利含金量不足
隨著當下社會各界對自主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視,我國創新領域在近10年來獲得了舉世矚目的飛躍式發展。今年2月的《專利統計簡報》指出,1999年以來,國內專利申請量的年增長率,平均保持在20%以上,10年翻了三番。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09年國際專利申請數據顯示,中國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0%左右,僅次于美、日、德、韓排在世界第五位,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國家之首。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這三種專利申請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申請比例,在2009年達到了26.1%,比2004年提高2.5個百分點,比1999年提高11.9個百分點。而發明專利申請量,是我國能否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
另外,我國專利授權數量也在不斷攀升。據《專利統計簡報》,2009年我國專利授權數量超過58萬件,同比增長41.2%,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同比增長40.4%。
可見,中國正在向成為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迅速邁進。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創新領域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上指出,我國創新能力尚無法滿足發展需要。在關鍵產業和核心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少,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成果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較弱。
以武漢市為例,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05-2008年武漢地區高校授權專利維持與實施狀況”調查顯示,累計抽樣15所院校的590項授權專利中,已經實施專利為147項,僅占總數的24.9%,大量科研成果閑置。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國內專利申請量達6.2萬件,居全國第五,但專利轉化率僅為10%左右。2008年濟南市專利申請量達到11584件,但專利轉化實施率不足10%。專利轉化率低,在全國都是一個普遍問題。
同時,中國專利的含金量尚顯不足:最具含金量的“發明專利”,在2009年全國各種專利中只占1/4;中國最多的專利品種是“外觀設計專利”,約占全球注冊量的1/4。
對于“專利數量多但轉化率低”的原因,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一言以蔽之:“科技界還存在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現象。我國科技界積累本來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不是踏踏實實地工作,而是過分追求專利和論文數量,對科技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張皎,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強調,尚未結束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告訴我們,以創新型企業為主體的全球產業核心專利技術開發與自主創新能力,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國已經到了需要幫助核心技術領域自主創新型企業“繼續做大,加快做強”的關鍵時期。
徐冠華認為,造成科技與經濟脫節現象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們技術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多,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少”。因此,要繼續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然而,國內企業目前在總體上,還存在發明專利申請量少的情況。雖然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超過總量(還包括國內高校和個人發明專利申請等)的一半,達到51.6%。但2009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只有四家國內企業(含一家臺資企業)入圍,而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僅有兩家國內企業入圍。
國內大概有4700家制藥廠擁有“藥品生產企業許可證”(GMP),其中高達90%的比例為中小型生產商。在中國最暢銷的50種藥品中,40種為外國制造。
田力普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上也透露:“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申請專利的僅有4.2%?!?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田力普指出,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層面看,中國企業要想擁有核心競爭力,都必須把發展專利等知識產權擺上重要位置。
企業要增加專利的“量”和“質”,加大研發力度是第一位的。然而,從國內較大的五家種子公司豐樂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和萬向德農的年報看,它們在2009年的研發投入僅為4400萬元,但美國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2008年的研發投入高達9.8億美元,是這五家公司投入總額的152倍。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已經出臺各種措施扶持企事業單位申請國內或國外專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它們還需要技術創新的能力,而擁有大量的科研人員和充足的資金,就成了必要的條件。畢竟相當多的科研項目都有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等現實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鼓勵企業,尤其是鼓勵占我國企業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增強創新能力,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