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并購開始大行其道著手整合中國投資
中國吸收外商投資曾經的迅猛增長開始停滯;外商新建工業項目大幅減少;外商投資設立新企業也開始大幅下降。此時,外商并購開始大行其道。
在中國諸多行業的產能被認為過剩之時,外商正選擇以并購的方式進行整合。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常務理事費國平說:“如今,選擇兼并行業領頭的中資企業或者收購合資企業中方股權的并購行為很活躍。這樣做既可以消滅對手,又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也可免去新建投資項目 3到5 年的投資期。并購是快速進入很多產業和行業的最佳途徑。”
中國現在已成為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亞的亞太第三大并購市場。2006 年上半年,中國并購交易額達到410億美元,同比增長 71%。其中,外企對華的并購投資金額達到12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金融領域、國企轉讓的非核心資產及低價轉讓的基礎設施等成為外企投資的熱點。
如此迅猛增長的并購交易在幾年前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幾年前我們開始成立并購公會,開展這項研究時,很少有人對此感興趣。當時的中國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不僅企業包袱重,企業的管理治理水平也不行,企業競爭能力自然很差,難以引起外資收購的興趣。” 費國平說。
今年上半年,中國吸收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84.28 億美元,同比下降 0.47%。6月當月下滑的幅度更大,這一個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091家,同比下降14.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4.39億美元,同比下降12.23%。
天道并購網的CEO 俞鐵成說,綠地投資(直接設廠設立新公司的投資方式)和股權收購在中國的此消彼長是非常明顯的;并購的增多,自然會減少外資在華設立新企業的需求。
如今,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和行業地位都得到了大幅提高,這為外資并購加速奠定了基礎。“其實從幾年前開始,合資企業中的外資方就越來越多地有了收購中資方股權的需求,逐步把很多合資企業消化變成了外資企業。只是現在變得更加的徹底,尤其是那些做產業型的企業,就直接瞄準中國同行業中的領先者,進行收購。”俞鐵成說,“比如德國公司收購洛陽軸承,如果他自己在中國再建一個軸承廠,自然就加劇了市場的競爭。那么按照經濟學的理論,應該是收購現有同行是最佳的方案,最佳選擇。”
而同時,中國大量行業的集中度太低,很多企業都為價格戰而耗費太多的精力,也為外資并購創造了條件。“大量的價格戰讓很多中資企業根本無暇顧及研發和創新,這就讓外資并購有了機會。”費國平說。
俞鐵成說他的很多客戶對國有企業很感興趣,“比如上海大電氣,下面就有很多很不錯的生產企業。”不過上海政府方面的態度很強勢,加之中央政府方面擔心許多產業的并購會威脅到產業安全,所以這樣的并購總是困難重重。
現在越來越多的產業都稱自己為“命脈產業”而對外資并購表示排斥。
與此同時,外商內部自身投資組合的調整也在進行中。
兩年前開始將工廠搬離上海的聯合利華,如今已將所有工廠全部搬遷至安徽,雖然他們為此支付了一筆不菲的員工安置費。
隨著商務成本的提高,外商開始將投資更多地安排到了中西部更低成本的地區。
天道并購網的CEO 俞鐵成說,這是產業梯度轉移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快速發展,這樣的趨勢也逐漸向全國延伸。一些已經在中國投資的制造業,開始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
不好的消息是,中國部分產業開始向其他國家轉移。
來自福建鞋業協會的消息稱,在中國境內的50 家制鞋廠計劃將工廠轉移到印尼,投資估計達 1.5億美元,并將為印尼提供至少5 萬個新工作崗位。福建鞋業協會內部人士表示,印尼已經成為從中國轉移鞋廠的最主要目的地。
而俞鐵成接觸的很多客戶告訴他,相比于中國,他們更傾向于印度。“他們都是些來自歐美的大型工業投資基金,除了 IT 業,印度在很多傳統制造業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顯示了比中國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