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珊:定好家法靚女先嫁
“面對外資并購,第一,要有清晰的產業戰略和布局;第二,‘靚女’才能先嫁,‘傍大款’要不得。”
本刊記者 劉青松
“我一年要飛100多次,去不同的企業講課。”程紹珊說。在兩次公務飛行的中間,他在辦公室接待了本刊記者。
程紹珊是北京和君創業營銷顧問公司董事長。作為資深咨詢師,他對中國企業的觀察是近距離的。關于外資并購,他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生動說法。
要保護更要競爭
《華商世界》:近來,關于國內傳統行業中外資對龍頭企業的并購,官方和民間都有不少議論,出現了對外資過度開放和危及經濟安全的觀點。對此您怎么看?
程紹珊:對于外資并購不能看得太絕對。中國政府應在不同的時段對不同的行業有個差異化的政策尺度。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三分保護,七分夯實能力,允許外資參股,但要有一些限制性條款;而有些自由競爭的行業,老外進來沒什么不好,用他們的錢來發展自己,低成本擴張,這是一種正常的經濟行為。
我認為輿論界還是要給外資并購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不要動輒國有資產流失,上綱上線。我不贊成——打開窗戶,飛來幾只蒼蠅,就說新鮮空氣不好。
縱觀世界經濟,政府通過特殊政策來保護民族產業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成功案例。真正成功的,是打開門來歡迎競爭,經濟反而能夠不斷增長。
不能讓那些受保護的企業躺在優惠政策上面。給它們保護,更要給它們力量,讓它們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和核心競爭力。為什么日化行業的民族品牌全軍覆沒?同樣的并購,發生在啤酒業,為什么老外花了大價錢,還繼續用我們的品牌?因為日化行業向外資開放時先天弱小,卻希望天上掉餡餅,結果反倒為外資所用。而我們的啤酒企業本身有自己的市場、品牌、市場運作能力及管理效能。外資只是為我所用。
《華商世界》:日化業和啤酒業的反差確實引人深思。您能否具體談一談?
程紹珊:日化業是在計劃體制下,在對市場經濟缺乏理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搞“拉郎配”,有些卑躬屈膝,N個女兒圍著一個洋人要嫁她,自己把自己作賤了。這就是日化業昔日的真實寫照,結果反倒把企業搞死了。
在啤酒業引進外資時就理性多了。反觀啤酒業,則是N個洋人圍著女兒轉。我本來活得很好呀,就這價,你愛買不買。所以哈啤賣給外資時溢價50倍。
另外,要“靚女先嫁”。在女兒成為靚女之前,為啥要嫁呢,嫁過去只能當丫環。假設我有10個女兒,不是個個都能成為靚女,這時候,就用政策先擋一下,集中財力物力,先扶持其中幾個閨女長成靚女,再嫁,身價自然高,這樣行業就撐起來了嘛。
自己沒有抗感冒能力,打開窗戶就說凍得不行,這是弱者的表現。真正的強者是從容應戰。所以我覺得關鍵是自強,才能很好地利用外資。自己不強,只會成為外資的俘虜。我們和君創業有個理念:能力雇傭資本,不是資本雇傭能力。
還有,國家首先應有一個清晰的產業戰略,確定在這個產業里要扶持哪幾個品牌,先把產權關系理清,把內部的市場機制建立起來。老外進來的時候,只能跟幾家扶持企業聯姻,并且必須達到聯姻的條件。
沒有清晰的產業戰略很危險
《華商世界》:您提到產業戰略,這方面我們有哪些問題?
程紹珊:國家在一些行業沒有一個清晰的產業戰略。特別是在外資并購上,必須基于產業戰略來進行。比如徐工機械這個案例就引人思考。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在重裝備這個產業中,中國在全球范圍內是做挑戰者還是新興者?競爭戰略是定位于補缺還是以研發為核心?是以制造為核心還是以營銷服務或者市場為核心?要達到自身的戰略目的,缺錢還是缺技術,或者經營管理能力?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是說誰有錢就“嫁”給誰。要做有眼光的智慧的女人,這樣才能幸福;而那些“傍大款”的女人,往往紅顏薄命。
《華商世界》:產業戰略的制定,關鍵點在哪里?
程紹珊:美國人給我們提供了借鑒。當年,日本人大肆進軍美國傳統產業時,美國政府慌了一陣,很快就冷靜下來,對放棄哪些產業,支持哪些產業,做了制度安排。看看現在,絕大部分的高端智慧產業、信息產業、新興產業,美國還是No.1。這就是國家戰略。而日本永遠不會有IBM和GE這樣的企業。日本人有經營思路而沒有戰略思路,他們沒有在戰略層面上對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進行思考。其實日本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很強勢的,是政府主導的經濟;而美國政府在這方面是弱勢的,是很自由化的經濟。為什么美國經濟還是大大強于日本?關鍵不是手段,而是戰略。
目前,中國經濟也仍然是政府主導的,如果在面對外資并購時沒有相應的產業戰略,就很危險。所以我建議采用美國的模式,定出幾個戰略產業,比如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和核心產業,這些產業有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也有嚴格的并購重組的指導和監管;其他產業則可以放開,自由競爭。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宏觀思維和大局觀的民族,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放眼全球,來規劃自己幾大產業體系的戰略定位。完成這樣的系統思考之后,并購也好,產業組織也好,產業稅收政策也好,宏觀政策調控也好,都會變得非常清晰和理性。
《華商世界》:不少人包括一些企業家都在擔心中國經濟會出現拉美化傾向,您怎么看?
程紹珊:我覺得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拉美化傾向,因為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拉美國家當時所犯的錯誤是經濟的重工化和高度的外向型依賴,這在中國不大可能會出現。打開國門,我們的很多行業都可以在全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應優先民營企業
《華商世界》:民營企業一直在呼吁和外資企業的同等待遇,包括對國企的并購,同等條件下民企往往輸給外企。
程紹珊:我認為在非關鍵產業的國企并購中,同等條件下,應優先民企,其次是外企,最后才是國企。如果國企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產業資本,只會強化原有的體系;而本來應該是更多的資源和要素逃離原有體系。
《華商世界》:民營企業會不會在今后成為外資并購的主要對象?
程紹珊:我覺得外資會越來越多地選擇民營企業作為并購對象。當然,出于占領市場的考慮,外資現在還主要以并購骨干國企為主,但他們會逐漸發現,跟有好機制的民企合作比有豐富資產的國企合作更合適。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投資什么?投資壟斷地位,或者特殊政策?一旦失去這種地位和政策的時候,投資就變得沒有價值。真正值得投資的是這一群人,這一種機制和能力。如果用這種理念去投資,就會發現民企的優勢。
《華商世界》:今后外資并購的熱門領域會是哪些?
程紹珊:傳統制造業,輕工業。在中國政策壟斷和資源壟斷比較弱的行業中,民企的效率是遠遠超過國企的。
總之,面對外資并購,第一,要有清晰的產業戰略和布局;第二,“靚女”才能先嫁,“傍大款”要不得。
程紹珊簡介:
企業資深營銷專家,中國人民大學MBA,多年中國企業的營銷管理咨詢經驗,對國內企業成長和市場競爭有深刻理解,為幾十家國內外企業提供管理咨詢。
來源:華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