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鐵與錳鋰電池鋰電池未來發展方向之爭
-
按照產業鏈,動力電池可分為電池成品制造和電池材料、部件制造兩類企業,電池材料又可分為電極(正極/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質。正極材料是鋰電池的核心,目前以鈷酸鋰、錳酸鋰、鎳鈷錳鋰和磷酸鐵鋰為主。負極材料則以石墨、固體碳粒為主;在正負極中間則是電池電解液和隔膜。
與錳酸鋰相比,磷酸鐵鋰的容量密度更高,充放電壽命更長,工作溫度區間更大,成本也低,但其致命弱點則是“導電性”不好,若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磷酸鐵鋰的巨大優勢將促其成為車用電池的首選材料。
目前,國內在錳鋰電池生產領域,中信國安下屬子公司盟固利研發的動力錳鋰電池,已通過國家安全檢測,并經過兩三年示范運行,成為配套2008年北京奧運會電動汽車的唯一電池。
磷酸鐵鋰電池方面,除比亞迪外,比克電池也有生產。此外,咸陽偏轉控股子公司咸陽威力克技術也相對成熟,但缺乏資金批量生產。
無論哪種鋰電池被廣泛運用,都會帶動對上游資源碳酸鋰的需求。
中國的鋰資源儲量僅次于智利、阿根廷。其中,西藏礦業擁有的扎布耶鹽湖是世界第三大鋰資源鹽湖,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富鋰低鎂的優質碳酸鹽型鹽湖。國內碳酸鋰資源目前主要被中信國安、西藏礦業掌控。
但不幸的是,目前全球碳酸鋰產能嚴重過剩。
2007年全球碳酸鋰產能過剩達1.32萬噸,2008年情況進一步惡化。國內方面,中信國安設計產能2萬噸,遠期目標3.5萬噸;西藏礦業設計產能1萬噸,遠期目標3萬噸;青海鋰業和鹽湖集團設計產能分別為1萬噸。僅此計算,國內現有產能已達5萬噸,遠期潛在產能8萬噸。
據介紹,碳酸鋰的市場需求并不大,主要集中在藥物、玻璃和電池,2008年,國內電池用碳酸鋰需求才3000多噸。從目前碳酸鋰的下游分布來看,電池行業的需求大致占25%左右,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有望改變這一格局,總需求大約1.2萬噸。
那么,混合動力汽車計劃是否解決碳酸鋰供給過剩的問題呢?相對于政府規劃,假設車載電池全部為磷酸鐵鋰電池,2012年磷酸鐵鋰需求達到5萬噸,則需要碳酸鋰1.15萬噸,加上其他行業,總需求不超過3萬噸,相對于國內產能,該行業在2012年之前都是過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