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工行業新產品產值增幅居機械行業之首
回望剛剛遠去的2005年,電工行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可謂輝煌與遺憾并存。
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1-8月,電工行業新產品產值完成853.95億元,同比增長43.23%,高出工業總產值增幅14.06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的增幅保持了近3年來的高水平,增幅居機械行業之首。
其中,發電和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科技創新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成為促進電工行業新產品產值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廣受關注的100萬kW超超臨界發電設備的項目上,“三大動力”都參與了開發研制。除浙江玉環電廠4×100萬kW超超臨界機組分別由哈鍋和上海電機廠、上海汽輪機廠提供裝備外,鄒縣、外高橋、泰州電廠三個2×100萬kW超超臨界機組的建設項目也成為“三大動力”協同作戰的戰場,其汽輪機、汽輪發電機及電站鍋爐分別由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和哈電集團整體提供。
與此同時,國內的變壓器骨干企業在新產品開發研制方面也屢有佳績:2005年7月,由保定天威集團自行開發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DFP-37萬kVA/525kV變壓器,順利通過了所有項目試驗,各項技術性能指標不僅符合合同要求,而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產品是目前國內技術含量高、性能先進的單臺容量最大的變壓器,也是為玉環電廠4×100萬kW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工程提供的關鍵設備。
目前,我國750kV輸變電示范工程已經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在這一工程中,我國第一次自行研制生產了750kV變壓器、電抗器、控制保護系統以及導線、金具等全部設備,電工行業的企業承制了相關工程項目。
前不久,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研制的構皮灘水輪機轉輪模型成果,在瑞士洛桑的獨立試驗臺完成了試驗,其最高效率達到95.17%,加權平均效率為93.25%,轉輪具有優良的穩定性。這一試驗結果表明,這家公司在高效率水輪機轉輪的科研開發和市場競爭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然而,電工行業其他大部分子行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并不盡如人意。
這些行業典型的特征是: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較大、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如變壓器、電機、微電機、電線電纜、光纖光纜、電動工具等行業。
目前,電工行業的大部分國內企業只能聚集在競爭激烈、利潤偏低的低端市場,只有屈指可數的少數幾家企業在中高端市場具備一定競爭力;而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則幾乎完全占據了我國的中高端電器市場,在高壓電器領域,其市場占有率甚至超過90%。我國高低壓開關行業的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些行業的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
典型的如低壓電器行業。盡管國內低壓電器市場的最大份額掌握在正泰和德力西兩家民營企業手中,然而它們還是擺脫不了低價競爭的命運,因為這個行業的大部分產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雷同現象。在國內低壓電器主要的生產基地柳市,聚集了1000多家低壓電器的生產廠家,這些企業之間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最終只能靠價格戰取勝,而且價格戰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這種情況在料重工輕的電線電纜行業也普遍存在。據統計,目前電線電纜行業有生產企業4000多家,生產集中度低下,產品同質化也十分嚴重。
變壓器等行業也未能幸免。
這些行業在2005年均遭遇了利潤下滑的噩夢。因為其產品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較大,而行業競爭又十分激烈,致使這些行業的企業在產品成本增加的情況下,產品銷售價格卻不能相應提升。
顯然,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地品嘗了缺乏自主創新帶來的苦果。
專家指出,這些行業所從事的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以高能耗為代價的。目前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如果繼續走大量消耗資源的低水平粗放型發展道路,將會失去競爭優勢。
“十一五”《建議》中指出,只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把先進技術與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長期競爭優勢,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這一轉變的中心環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指出,“十一五”期間要“根據產業技術發展趨勢,繼續選擇國內已經具備一定基礎、技術面廣、產業關聯度高、市場前景廣闊、投資強度高的戰略性、關鍵性、基礎性技術作為重點突破口,特別是在造船、大型高效發電、高壓輸變電、冶金等領域,加強對外合作和消化吸收,提高關鍵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水平。”
機遇就擺在眼前,只是如何才能抓住?無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電工行業的頭等大事。
目前,我國電工企業總體上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轉變。企業要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能等不能靠,關鍵還得靠自己。
“十一五”《建議》中在關于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表述中,提的第一點就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盡管在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方面有些配套措施還亟待完善,但這并不能成為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不作為的理由。相關資料表明,在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投入中,企業投入已占到60%以上。
對于企業來說,自主創新的投入是巨大的,不僅要有足夠的財力,還要有合適的人選。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這樣的能力。換種說法,即效益好的大型企業往往在自主創新方面會更有所作為。而對于大部分中小型電工企業來說,它們還處于生存期,資金往往捉襟見肘,也不具備經驗豐富、技術先進的研發團隊。
電工企業缺乏原始創新能力。在提高技術能力方面,運用的主要手段還是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再加以創新。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以市場換技術。
在以政府為主體的市場換技術的行為中,一些電工企業確實獲得了真正的好處。
如,在“貴廣一回”直流輸電項目中,換流變壓器雖由西門子提供,不過西門子當時獲得訂單的附屬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向沈變提供所有核心生產技術。在“貴廣二回”直流輸電項目招標中,天威保變同樣得益。
此外,西安變壓器廠也因與ABB的合作三峽-常州500kV直流輸電工程而掌握了相關核心技術。
但不可否認的是,被大部分電工企業寄予厚望的“以市場換技術”,最終的結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往往是想要的技術沒拿到,自己辛苦創下的品牌卻弄丟了,市場更是拱手讓給了對方。
有著百年歷史的上海人民電器廠早在1994年就與國外知名電氣企業施耐德合資建廠,走的就是市場換技術的路子。結果卻發現如果合作繼續下去,只能是把自己多年的知名品牌搭進去,而無其他收獲。最后,一狠心,主動放棄了20%的股份退出了合資企業,又重新走回自己自主創新的老路,并且現在做得有聲有色。人民電器廠在合資前已經做到了1個多億的規模,到1999年退出合資企業時,企業的銷售額近2億,相當于5、6年時間,增長了不足1個億的水平;而在退出合資企業到今天的五六年時間中,人民電器廠的銷售收入卻從2億快速上升到6.5億。
其實,要成功地做到以市場換技術是需要許多前提條件的。
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合作的雙方是平等的。
國內大部分的電工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影響力一般,在與一些國際巨頭的談判中,這些企業往往在技術與資金上難以擺脫被外方控制的地位。目前,在電工行業中與國外電氣企業合作的國內企業不在少數,但控股的卻是寥寥無幾。技術也沒有對方先進,話語權就不在手中,從一開始,幾乎就確定了中方企業在合作中的被動地位。
同時,引進的技術要成為自主創新根基的一部分,就必須被企業所消化、吸收和創新。有統計資料表明,在韓國、日本等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費用是引進投入費用的3~10倍,而我國的該項費用還不到引進項目費用的4%。
上海天靈開關廠是一個技術引進的成功范例。這個低調的民營企業通過技術引進,用260萬元買斷了8億元的大市場,并在合資公司中擁有了控股權。在談判初期,盡管外方也一再堅持要求控股,并且在轉讓技術方面提出了種種要求,但天靈堅信中國市場對對方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并沒有放松自己的原則,最后終于如愿以償。
這對于其他電工企業來說,或許有著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