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15年聚集1.5萬家企業
蘇州工業園區內工業用地只占園區總面積的25%。隨著中央商務區、科教創新區、生態旅游度假區的陸續建成,當地人總是喜歡帶著客人到園區參觀游玩。近年來,園區內的旅游產業也取得了很大發展。 蘇 原攝
15年前,蘇州城東的金雞湖畔,還是一片“爛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鳥鼠囂張”的荒地。除了茭白、蓮藕,幾乎沒有別的產出。
今天,在這片荒地上崛起的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名揚世界的高新技術產品跨國研發、制造基地————在園區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集了3000多家外資企業、247億美元外商投資以及11000多家內資企業、1156億元國內投資,形成了半導體、光電、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三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每年創造的IT和IC產值約占全國的3%和16%。
超前規劃造就一流投資環境
1994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在蘇州古城東側金雞湖畔正式啟動。在開發建設中,園區首推“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學程序,建立了依法治區的規劃管理體制,保證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規劃的起點很高,管理也很到位。”原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潘云官說,當時國家環保模范城的要求是50%的污水截流,園區規劃則要求污水100%截流;當時一般城市基礎設施要求水、電、路“三通”,這里卻要求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排污、燃氣、供熱、通訊、有線電視“九通”。潘云官從1993年就開始參與蘇州工業園區的籌建工作,見證了園區15年來的飛速發展。
“這套規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合理,比如道路規劃,商業區居于中心地帶,其兩側向外依次是居住區和工業區。”潘云官介紹說,由于工業區運輸量大,重型車輛多,就遠離商業區而緊靠園區外圍的交通干線,這樣,去工業區和商業區的人流、車流自然分開,互不干擾。
潘云官說,15年來,這套園區總體規劃至今未作過任何結構性或原則性修改,確保了規劃的嚴肅性和延續性。它為投資者營造了可預見、避免盲目性、低風險的投資環境,成了吸引投資者的一張“靚麗名片”。
“蘇州工業園區的崛起,充分展示了科學發展的魅力!”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自豪地對記者說,15年來,園區認真貫徹落實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廣泛借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區域經濟特點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發展之路。
親商理念吸引國際投資項目
早在1995年,新加坡派來的培訓人員在蘇州工業園區授課時,提到了“親商”一詞,園區管理者們一下子明白了發展的重心和努力的方向。
“站在投資商的角度想問題。”在園區行政中心20層的辦公室里,潘云官不假思索的一句話精辟地概括了“親商”理念的核心內涵。15年來,潘云官跟無數的投資商打過交道,但有一句話他總要反復問自己:如果我是投資商,憑什么會選擇蘇州工業園區?
2003年非典期間,園區招工活動陷于停頓,許多外資企業、建筑工地緊急需求5萬余名工人。怎樣才能既嚴防非典傳播,又盡量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園區管委會創造性地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組織車隊直達山東、安徽的招工點,將新建的廠房改作培訓中心,把新員工集中培訓與隔離觀察結合起來,讓他們接受半個月培訓后再進入工廠上班。“每期2000人的培訓班,園區連搞了幾期,所有費用都由管委會承擔。”潘云官說,“親商”服務就體現在許多類似的故事之中。
“園區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我們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非常稱心如意。”安德魯電信器材(中國)有限公司廠務經理史維說,在這里發展的外商同行都有同樣的感受,就是園區管委會工作效率高、富有親和力。1997年進駐蘇州工業園區的安德魯電信器材(中國)有限公司,2002年又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如今在蘇州擁有2000多名員工。“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將一如既往地加大研發投入。”史維說。
“園區經濟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勢頭。”楊知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園區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限,主要是因為園區引進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同時以IT、生物納米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增強了園區整體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