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危機我國裝備制造業急需轉型
裝備制造業是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全球金融危機已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我國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加速裝備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機造成的不利影響,并實現我國從裝備制造業大國向裝備制造業強國轉變。
裝備制造業大國而非強國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裝備制造體系,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正日趨凸顯。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其增長速度高于制造業,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1.94萬億元,占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的33.77%,并超過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二位。
其次,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開發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裝備創新平臺,一批重點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三,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正進一步提升。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同時,質量、技術水平也有大的改觀,一批重大裝備已占領國際市場,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信譽第一。2006年,我國裝備出口首次大于進口,進出口順差達到157億美元,預計今年將超過500億美元。
第四,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各地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優勢,正在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裝備制造基地,呈現集聚發展的端倪。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又出現了兼并重組的趨勢,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第五,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國內機床行業已并購了10家海外機床企業,三一重工、西電集團在國外投資辦廠,華為、中興、聯想等已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一批裝備制造企業已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成為國際化大企業。
然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但仍不是裝備制造業強國。主要面臨著一些問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對外依存度較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粗放的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尚未走出傳統工業化大量消耗資源的老路,整體素質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制造裝備、基礎元器件、關鍵原材料發展滯后,高新技術與傳統裝備工業改造結合不夠,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程度不高,遠不能適應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需要。
金融危機使裝備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
近幾個月來,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全球經濟,世界經濟下行風險日趨嚴峻,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我國工業總產值增幅已連續四個月下滑,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從6月份的16%大幅回落到8.2%,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受此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今年的生產和銷售增幅大幅下滑。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中國機械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部分產品甚至出現負增長。汽車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增幅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整車出口出現同比和環比雙下滑局面。
其次,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后續訂單近來也呈現出急劇下降趨勢。機床、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產品新增訂單銳減,以上海電氣集團為例,9月份國內設備訂單只有去年同期的6%。進入10月份,中國船舶市場出現“停滯”狀態,當月承接新船訂單僅為今年月平均接單量的10%,甚至出現撤單現象。
第三,金融危機還導致裝備制造業企業資金鏈趨于緊張。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說,由于市場需求萎縮,造成企業產成品大量積壓,應收賬款增加,資金周轉困難。同時,受產品價格下跌和消化高價庫存原材料的雙重壓力影響,企業利潤普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