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年將是中國機床業提供裝備最后、最好的機會
11月2日,在2005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制造年會上,成立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制造技術與裝備顧問委員會。科技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以及汽車、機床界的領導、專家們會聚一堂,就未來中國汽車裝備業的發展獻言建策。大家一致的呼聲是:未來的15年中國汽車產量預計要從現在的500萬輛上升到1000萬輛,這是中國機床企業為汽車業提供裝備的最好
也是最后的機會,如果再不抓住,將永遠與這個行業失之交臂。
汽車制造技術與裝備顧問委員會第一批顧問由20多位專家組成,政府方面的專家包括科技部高新司自動化處處長蔡文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李冬茹;汽車方面的專家主要包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榮惠康,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規劃部副總工程師劉本義等; 機床方面的專家包括原機械部機床局局長、總工程師梁訓王宣,北京機床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盛伯浩,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助理薛克寰等;高校方面的專家有清華大學機械學院制造工程研究所王立平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自動化學院院長劉強,北京機械工業學院機械系主任楊慶東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裝備部主任陳長年表示,明年顧委會的工作主要包括擬建立中國汽車裝備自主創新體系,對中小企業展開技術改造與技術裝備方面的咨詢服務等。
廣州汽車技術中心副總經理 鄔晴暉
如果中國汽車與裝備行業的關系像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將會進入惡性循環。汽車企業不給機床企業訂單,機床企業難以發展;機床企業的訂單越少,越難以發展,得到的汽車企業的訂單更少。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的產品自主權在外方,不僅汽車行業的自主品牌難以發展,而且影響了裝備購置上的話語權。建議機床企業在與外方合作時要吸取汽車企業發展的經驗,掌握主動權,將控股權掌握在中方手里。只有汽車行業大發展,將技術控制在自己手里,才能促進設備國產化的提高。從廣汽與日本豐田的合作來看,中方沒有自主權,連一個錘子都要從豐田進口,根本談不上設備使用的國產化。外方不僅要引進他們的設備,而且連設備的操作軟件都要從他們國家購買。即使他們最后沒有在汽車投資中賺到錢,也已經從設備購置上賺到錢了。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高級顧問、兼職教授 顧永生
為什么現在國產的機床在汽車行業的占有率很低,只有10%~20%的份額?其原因首先是質量、穩定性不行。國外機床一般情況下可靠性高、質量穩定。即使出現問題,他們的服務也很到位。維修人員通常會坐飛機從國外趕到中國的客戶廠家,及時解決問題。
其次,國產機床廠家的售后服務很差。某發動機廠使用的國產生產線出現故障,給生產廠家打電話聯系,沒想到對方第一句話竟然是:你們給多少錢?這令發動機廠的負責人非常生氣:客戶的設備壞了,不想方法去維修,開口就要錢,這是什么服務態度?作為年產量30萬臺的發動機廠,一旦停產, 一天的損失就可達1.5億元。設備維修費用和這些損失相比,孰輕孰重,難道機床企業分辨不出來嗎?發動機廠可能會因為節省區區的維修費用而耽誤生產嗎?當然其后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家發動機廠再也不購買該機床廠的產品,甚至不購買國產機床。
中國裝備業的發展要與汽車行業的發展同步,必須做到以下3點:首先,裝備業的設計師要吃透汽車制造的工藝,否則根本無法進行技術創新。國外的機床設計師對客戶的制造工藝非常熟悉,每年都對產品進行改進。比如國外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發動機的零部件就用柔性加工的方式,而發動機的缸孔使用機械式加工如平頂珩磨以及激光珩磨,這都是不斷改進的結果。而在我國,機床幾年都難以改進,更別說是每年改進。
其次,要保證機床的零部件質量。國外對機床的質量有嚴格的要求,CM/CMK=2.0/1.67,即3.4PPM,這意味著1百萬個零件中僅有3.4個不合格,達到了6西格瑪的要求,這幾乎就是沒有廢品。而國內的質量水平與這一標準相差太大,估計能夠達到3~4西格瑪。
其三,要加強機床行業的售后服務。一些國內的機床廠的服務質量,是會嚇跑客戶的。另外,機床企業能否與汽車企業合作,如豐田汽車公司的豐田工機、原大宇集團的大宇重工即是汽車公司下屬從事裝備生產的企業。國內能否借鑒這種方式,既可以為本汽車公司提供產品,也可以接收汽車公司以外的訂單。
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助理 薛克寰
汽車行業所使用的專機每年國內的需求量在20億元,其中20%~30%的份額約4~5億元的產值為國內機床行業提供。大連機床通過收購美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和曲軸系統,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使大連機床在汽車行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大連機床所提供的設備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1/3。大連機床為上海通用汽車公司提供了3臺加工中心,濰坊柴油機廠也使用我們的產品。從使用情況來看,客戶的反應還不錯,上海通用汽車還準備購買我們的設備。總體而言完全可以滿足粗加工以及半精加工的要求。聽到各位專家的發言,我們深感中國機床企業為汽車行業提供裝備的任務艱巨,而且實現我國汽車行業國產化裝備的目標任重道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榮惠康
此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制造年會是適應大形勢、落實大政策的會議。現在中國汽車業的發展有兩大背景,一是汽車行業的競爭形勢越來越嚴峻,所有的跨國公司都在爭奪市場,要在中國獨資或是控股發動機廠;二是最近中央領導人提出 “15年內建成世界汽車強國”的目標。這些都表明中國裝備業的發展正是時機,裝備企業不僅要抓住時機,而且要注意自主研發能力的培養,在裝備設計、生產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大眾汽車變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林奎
現在中國的汽車業正在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是國外的汽車品牌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一二十年,如德國大眾汽車進入中國20年;另一方面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程度的加深,進口汽車的關稅將按照協約進一步降低。這就給中國本土的汽車企業營造了這樣一個環境:中國汽車產業的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同時汽車企業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這使得汽車企業紛紛考慮應對競爭的方法問題,如大眾就考慮降低成本化問題,而降低成本的一條途徑是采購便宜的設備。因為從汽車行業的情況來看,設備的投資額所占的比重較大,為65%。目前國內汽車企業的設備大多從國外進口,質量雖然好,但付出的卻是高成本的代價。
而從汽車規模生產的特點來看,由于規模生產的程度不夠,也需要降低成本。一般情況下,單品種汽車的年產量至少要在10萬輛以上,但從目前轎車的生產情況看,年產量超過10萬輛以上的車型還沒有幾個。因此在大眾已經達成這樣一種共識:能在中國的不到美元區采購,能到美元區的不到歐元區采購。在購買國產設備方面,通用做得最好,最近大眾也向這方面發展。不久前大眾就邀請了包括國內外齒輪加工設備的提供商,希望他們為汽車企業提供設備。
汽車企業與機床企業是互相帶動的關系。汽車的生產技術可以帶動裝備技術的發展,反之亦然。但可惜的是,國內的裝備企業沒有將汽車行業給予他們的推動利用起來。比如嘉定有一家激光研究所,雖然現在激光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但是這家研究所到現在還沒有生產出相應的產品。因此對于國內裝備企業來說,如果要進軍汽車行業,還需要將技術集成或者迅速找到相應的應用領域。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裝備企業聯系起來,形成論壇以溝通信息,會促進兩個行業的交流。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制造總部副總工程師 楊昌儒
現在國內的汽車年產量已經達到500萬輛,這表明汽車裝備的市場十分巨大。因此,實現汽車裝備的國產化,現在正是一個好時機。從汽車制造所需要的壓力機來看,市場需求量很大,國內的機床企業應該著力開發這個市場。國內汽車與裝備行業應該形成互相依存、互相推動的關系,共同推動兩個行業的發展,將汽車行業的發展建立在扎實的國產裝備的基礎之上。
北京機床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盛伯浩
從機床與汽車的關聯度來看,兩個行業的聯系十分緊密。從15年的統計情況來看,數控機床消費量的增長率是汽車產量增長率的1.5倍,這說明汽車行業的發展對機床行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但令人惋惜的是,國內的機床企業對這個市場的開拓較少,目前汽車裝備大部分從國外進口。從國內機床的生產情況來看,主要是提供通用設備,而專用機床的供應量較少。如果國內機床企業只是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不深入開發產品,只是在低層次打拼,那么機床行業的發展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