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工具企業軟實力嚴重匱乏
一直討論得甚囂塵上卻又遲遲未見動靜的北京機床產業的整合,據悉,在今年將終見分曉。據相關人士透露,整合的形式可能與產品類型有關。
眼下,金融危機對機床工具行業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2月機床工具全行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472.3億元,同比增長27.5%,增長率比上年同期低8個百分點。具體到企業而言,不少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而難以為繼,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這樣的狀態放慢了企業的發展步伐,但也使企業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有了更深的思考,比如對于企業規模的思考。一般來說,規模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要害點。
企業規模要符合經濟發展趨勢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為什么世界市場外貿導向型、出口外貿型的企業首先會碰到困境呢?
首先,本質上,這些類型企業的效益大都是在高的環境犧牲、高的能源消耗這樣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也是歷史螺旋式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先是污染環境取得經濟效益,然后再拿錢治理環境。但發展到目前,這種類型的企業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總量控制是中國經濟發展走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很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行業發展要控制總量。所以從行業企業發展角度看,也絕對不能再以生產臺量來決定企業規模。
其次,要淘汰落后。淘汰落后生產力,實際上也就是怎樣做好產品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并不是企業開發了某個產品,把樣機做出來了就好了。首先,從產品開發到市場培育,到產業化,有一個過程;其次,從內部來講,還要考慮勞動力素質、人員素質結構、工藝裝備、能力結構等等是否能滿足產品結構的需要。所以,工信部提出,要把技術改造放在工業發展的突出位置是很重要的。有機床企業老總表示,實際上,很多機床工具企業目前庫存、在制品該處理的要處理掉,對落后的生產不能再進行投入,從產品開發開始到工藝裝備能力的配置上必須有高的起點。
這兩個大趨勢應該是機床工具企業確定企業規模時必須要遵循的。
有研究顯示,企業的規模或許在更大程度上與企業所承擔風險的規模成正比。另一方面,統計數據表明不景氣階段比景氣階段更輕易激勵企業技術進步。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就使得企業規模與長期技術創新的概率之間呈現出正的相關性。
這樣的研究論據似乎也可以佐證,眼下整個行業對于企業規模經濟性的認知和追求應該被提上議事日程了。
提升企業規模不等于生產擴張
其實,行業企業的兼并重組行為從沒有停止過,其形勢也不拘一格,這顯然都是對企業規模擴張的探索。
比如,以地域為約束的企業整合。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上海機床集團、秦川機床集團、重慶機床集團,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北京機床等等都屬于這種類型。
其次,海外收購也是一種改變企業規模的方式。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北京第一機床廠收購德國科堡一直被奉為業內收購典范;杭州機床集團與德國abaz&b公司的結盟也卓有成效;2008年10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星火機床還一舉收購了收購法國索瑪公司、參股德國亨利安公司。
另外,還有行業間的重組。比如天馬軸承收購齊一機床,中國通用入主齊二機床等。
一直以來,行業都提倡根據國際國內市場和資源情況,鼓勵和引導企業之間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通過兼并重組,優化資源,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技術領先企業和優勢企業兼并產業鏈相關企業及關聯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使上述企業在危機中取得快速發展。一直討論得甚囂塵上卻又遲遲未見動靜的北京機床產業的整合,據悉,在今年將終見分曉。據相關人士透露,整合的形式可能與產品類型有關。
眼下,金融危機對機床工具行業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2月機床工具全行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472.3億元,同比增長27.5%,增長率比上年同期低8個百分點。具體到企業而言,不少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而難以為繼,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這樣的狀態放慢了企業的發展步伐,但也使企業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有了更深的思考,比如對于企業規模的思考。一般來說,規模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要害點。
企業規模要符合經濟發展趨勢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為什么世界市場外貿導向型、出口外貿型的企業首先會碰到困境呢?
首先,本質上,這些類型企業的效益大都是在高的環境犧牲、高的能源消耗這樣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也是歷史螺旋式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先是污染環境取得經濟效益,然后再拿錢治理環境。但發展到目前,這種類型的企業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總量控制是中國經濟發展走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很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行業發展要控制總量。所以從行業企業發展角度看,也絕對不能再以生產臺量來決定企業規模。
其次,要淘汰落后。淘汰落后生產力,實際上也就是怎樣做好產品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并不是企業開發了某個產品,把樣機做出來了就好了。首先,從產品開發到市場培育,到產業化,有一個過程;其次,從內部來講,還要考慮勞動力素質、人員素質結構、工藝裝備、能力結構等等是否能滿足產品結構的需要。所以,工信部提出,要把技術改造放在工業發展的突出位置是很重要的。有機床企業老總表示,實際上,很多機床工具企業目前庫存、在制品該處理的要處理掉,對落后的生產不能再進行投入,從產品開發開始到工藝裝備能力的配置上必須有高的起點。
這兩個大趨勢應該是機床工具企業確定企業規模時必須要遵循的。
有研究顯示,企業的規模或許在更大程度上與企業所承擔風險的規模成正比。另一方面,統計數據表明不景氣階段比景氣階段更輕易激勵企業技術進步。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就使得企業規模與長期技術創新的概率之間呈現出正的相關性。
這樣的研究論據似乎也可以佐證,眼下整個行業對于企業規模經濟性的認知和追求應該被提上議事日程了。
提升企業規模不等于生產擴張
其實,行業企業的兼并重組行為從沒有停止過,其形勢也不拘一格,這顯然都是對企業規模擴張的探索。
比如,以地域為約束的企業整合。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上海機床集團、秦川機床集團、重慶機床集團,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北京機床等等都屬于這種類型。
其次,海外收購也是一種改變企業規模的方式。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北京第一機床廠收購德國科堡一直被奉為業內收購典范;杭州機床集團與德國abaz&b公司的結盟也卓有成效;2008年10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星火機床還一舉收購了收購法國索瑪公司、參股德國亨利安公司。
另外,還有行業間的重組。比如天馬軸承收購齊一機床,中國通用入主齊二機床等。
一直以來,行業都提倡根據國際國內市場和資源情況,鼓勵和引導企業之間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通過兼并重組,優化資源,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技術領先企業和優勢企業兼并產業鏈相關企業及關聯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使上述企業在危機中取得快速發展。兼并重組是可以直接擴張企業的生產能力,而生產能力只是企業規模的一個要素,假如綜合考慮,怎樣的企業規模才是最經濟的呢?
對于企業規模的理解一直有誤讀。比如,國內某大型機床集團就曾經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要在某年使公司的經營規模上一個臺階,進軍世界機床20強的行列,再到某年,公司的經營規模將再上一個臺階,進軍世界機床10強。
即便真的如愿進入了世界前幾強的排名,事實上也并沒有帶來真正的規模經濟,比如金融危機的考驗就使單純注重生產規模擴張的大型集團企業受到嚴重沖擊。
行業對于企業規模的建設目標又如何呢?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總干事長吳柏林在行業會議中講到,行業要著力培育3~5家具有綜合實力的世界級機床制造集團,同時要根據機床工業本身的發展特點,支持專業化生產和工藝社會化協作,實現生產流程再造。鼓勵和扶植一批“精、特、專”的小巨人企業發展,非凡要支持功能部件、數控專用刀具、精密專用機床、特種加工機床等專業的小巨人企業發展,形成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的骨干力量和新的制造體系,努力提高行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顯然,大小不是重點,要害是適合企業的發展,要有規模經濟效應。
軟實力和硬實力
專家表示,企業規模有一個均衡的結構問題。比如過速擴張可能導致企業資本實力與生產規模不相當,產生過高負債,因此抗風險能力非常低。這次金融危機中首先倒下的雷曼兄弟,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韓國的前30家大企業大宇、珍露、漢拿、起亞等都是由于過速擴張導致過度負債,最后膨脹致死。
金融危機中,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沒有營銷體系、沒有研發體系的,完全靠訂單吃飯的企業,那些有龐大的生產體系、但沒有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業可能會比一些小企業還要先倒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內機床工具企業有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這正是軟實力的作用。
所以說,企業的規模還應涵蓋創新能力、營銷能力、治理能力、品牌影響力、系統集成能力,融資能力等軟實力。在國內機床工具行業,大多數企業都有強烈的擴張意識,但軟實力和硬實力不匹配,造成了大而不強。
專家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現在大型企業的成長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并非全是企業自己所有,但企業要有良好的信譽和融資能力;企業需要的技術不一定全部自己研發,但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產品不一定全部自己生產,重要的是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能力是軟實力的核心部分,品牌則是企業高端的軟實力,而創建自主品牌顯然比產能擴張要困難得多。
眼下,危機的形勢,正迫使中國機床工具企業必須改變那種一門心思擴張生產能力的做法,而是加快補上軟實力這一課,實現產品技術和營銷模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