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國產風電設備業前景好
據報道,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日前表示,經國家發改委授權,該公司將開發一個2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作為水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并不缺乏投資項目的時候涉足風電領域,這一舉措顯然是基于風電發展的良好前景。
李永安說,這個20萬千瓦風電項目將設在江蘇鹽城,計劃年內完成項目的立項和開工前的準備工作,該公司還將爭取國家首批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權。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所組建的長江新能源開發公司將專門從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目前以風電的開發準備為主。
風電發展前景依然樂觀
事實上,自1986年中國第一個風電場在山東榮城并網以來,風電在我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2004年底,風電總裝機容量已達76.4萬千瓦,但所占比例僅為0.17%,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約400萬千瓦,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累計將達到500萬千瓦,同時要求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經濟的高速發展,石油價格的居高不下,以及近年來連續發生的用電緊張現象,使得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日漸突出。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說:"在可再生能源中,目前技術成熟且裝機容量較大的只有風能發電。"美國、丹麥等國的風電發展已初具規模,使我們有成功經驗可資借鑒。
國家十分重視風電發展,推出了諸如減半征收增值稅等一系列鼓勵風電發展的優惠措施。今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國家發改委于今年1月4日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7號文件),為進一步規范風電項目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盡管7號文件在風電業內引發了廣泛的爭議,甚至是對風電發展前景的疑慮,但不難看出,文件目的是規范風電發展而不是制約。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2月22日向記者表示,文件的制定是出于全面和長遠的考慮,總體上是合理的,更加有利于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
其實,爭論的焦點無非是風電電價形成機制。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處史立山處長說:"最后決定由招標確定價格,一是考慮到政策延續性,二是讓企業在招標時理性一些,不要胡亂報價。"國泰君安證券電力行業分析師姚偉認為,市場化定價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方向,引入競爭可以防止類似小水電開發中出現的"綠色泡沫"。
除一些利益集團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外,風電建設的高成本產生的風電價格剛性是引發以上爭論的主要原因。
風電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建設成本過高,導致電價缺乏競爭力。雖然2004年9月華睿集團在中標江蘇如東10萬千瓦風電場示范項目時報出的0.4365元/度的上網電價,已經低得讓很多人感到難以置信,但同火電相比仍然顯得太高。
美國有學者論述說,如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等因素,風電的價格并不比火電高。此言或許正確,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當社會效益體現為經濟效益,投資者的收益與其投入的資源和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時,才能形成引導生產要素流動的有效動力。
國產風電設備業有機遇
要使風電投資具有吸引力,使投資者有利可圖不能一味依靠帶有補貼性質的政府定價,降低建設成本才是提高風電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在風電項目的建設成本中,設備成本占到了總成本的60%~70%,因此采用質量可靠、技術成熟而價格相對較低的國產風電設備能有效降低建設成本。目前,國際上主要的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出于爭奪市場的考慮,已將中國市場的報價壓得很低,但同他們相比國產設備的價格仍要低20%。
我國的風電設備研發和生產能力在今年有了顯著提高,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實體。而風電項目的投資主管部門和投資人已開始認同并接受國產設備。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江蘇如東風電場設備的國產化率要達到50%。
2005年12月19日,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國家第三批風電特許權項目(江蘇大豐20萬千瓦、甘肅安西10萬千瓦項目)風電機組設備采購合同,這是目前最大的一筆國產風電設備采購交易,該項目的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95%。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于其所提供的設備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出席簽約儀式,并同時要求國產風電設備生產企業抓住機遇,努力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國產風機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5%,打破了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同時也表明,尚有75%的市場被進口風機所占據,對于國產風機而言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國家為鼓勵國產風電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實現風電設備的國產化是我國風電順利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出于能源安全的戰略考慮,勢在必行。這何嘗不是給國內風電設備制造行業帶來了的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