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今天在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論壇“跨國公司培育與發展”主題報告會上說,為提高綜合國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而成為跨國公司,是當前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戰略,中國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
陳清泰說,在計劃體制下,我國通過國家投資形成了今天產業布局的基礎;改革開放,激發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沖動,也增強了區域分割、相互攀比、自成體系的傾向;對外貿易保護扭曲了市場信號,對企業產生了誤導;加之產品短缺的刺激,企業熱衷于在原有的水平上擴大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經濟總量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結構優化的問題卻被忽視,尤其是在轉向買方市場之后,我國企業結構性矛盾更突出地暴露出來,最集中的表現是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活,企業間缺乏協作互補機制,沒有形成合理的企業群體結構,這些已經成為阻礙當前經濟發展、影響企業競爭力提高的重大問題。
陳清泰認為,為克服企業組織的結構性弊端,在那些規模經濟性特別明顯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急需培育和發展一批優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原因在于:
——它們是國民經濟重要行業、關鍵領域的支柱。能源、交通、通訊、基礎原材料、軍工、重要加工業等是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這些領域,規模經濟的特征明顯,并且還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社會效益顯著而投資回收周期長的特點,是一般企業難以進入的領域,必須有一批優質的、實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作為支撐力量。
——它們是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的主體。短缺經濟和傳統體制造就了大大小小的“全能型”企業結構。這些“全能型”企業體態龐大、工藝齊全、產品自制率很高,但各個環節幾乎都達不到規模生產。這種生產組織方式,一方面使大企業生產鏈條過長,技術進步緩慢,產品開發周期長,市場應變能力差,造成低效率、低效益;另一方面也壟斷了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發展的空間,迫使大量中小企業低水平重復投資,企圖與大企業分割市場;加之行業封閉、地區分割,這種自成體系的生產組織格局當前已經極大地削弱了企業市場競爭力。此時,需要一批大型優質企業發揮龍頭作用重組企業結構。
——它們是參與國際競爭的代表隊。中國經濟要立足于世界經濟之林,就必須在主動參與國際分工的同時,在那些重要產業、關鍵領域通過優質資源的大規模聚集和優化組合,著力培育和發揮中國產業的比較優勢,進而成為國際產業重組的一個主體。這就需要形成達成規模生產、規模經營和相應技術實力的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