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100萬臺電子垃圾
自從2012年7月1日起,我國正式開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這是繼家電“以舊換新”中央財政補貼之后,對廢棄電子產品處理企業的資金支持的又一利好消息。那么,蘭州市“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現狀及產業發展情況如何?7月15日,記者走訪了被國家四部委確定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的甘肅蘭州泓翼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中心,就企業回收、拆解等進行了探究。
甘肅省
“電子垃圾”每年增長數以百萬計
蘭州泓翼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中心楊德斌經理告訴記者,初步測算,蘭州市每年有將近50萬臺的廢舊電子產品報廢,全省將近有100萬臺廢舊電子產品報廢。然而,由于前幾年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處理機制,淘汰下來的廢舊電子產品流向分散,絕大部分沒有進入正規的處理企業拆解處理,而是由個體手工作坊拆解,采用露天焚燒、強酸浸泡等原始落后方式提取貴金屬,隨意排放廢氣、廢液、廢渣,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對此,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此前,已出臺‘以舊換新’政策給予拆解處理財政補貼,大力支持正規企業回收處理‘電子垃圾’。”楊德斌說。不少環保及家電行業人士認為,這有利于形成電器電子產品從生產、銷售到回收、處理的良性循環。
5名工人每天處理120臺廢舊冰箱
舊冰箱是如何變廢為寶的?在蘭州泓翼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中心車間內,記者看到,工人先將冰箱里的隔板、抽屜、封條拆除,等壓縮機之類的零部件拆掉后,就運到一臺類似集裝箱的機器前。機器進口處有一條傳送帶,用來傳輸冰箱,另一頭是將碎片“吐”出來的出口。4分鐘后,一臺原本還算完整的廢舊冰箱,已經被“嚼碎”成了三堆碎片,分別是泡沫顆粒、銅、鐵片以及塑料片。一旁的副經理豆雙太說,“這里有5名工人,每天要處理120臺廢舊冰箱。”
2013年12月,蘭州泓翼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中心被國家財政部、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確定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該中心生產區建筑面積達22000平方,目前建成廢舊家電生產線6條,拆解規模為每年100萬臺(套)以上。初步嘗到回收處理“電子垃圾”的甜頭,該中心“胃口很大”:計劃2015年拆解電器電子產品突破100萬臺,收入突破3000萬元大關。
正規回收企業需要全社會支持
楊德斌經理介紹,該中心屬于市供銷社的下屬企業,在全市供銷系統三縣六區(蘭州新區)下屬共有社區綠色收購網點400多個,與省內外100多個收購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目前,我們每年可回收廢舊電子產品達100多萬臺。從2014年開始,聯合部分品牌電器生產廠家和蘇寧電器開展‘以舊換新’活動,每年可以回收廢舊電器1萬多臺。同時,我們增加了收廢舊手機的業務,市民只要撥打12345民情通熱線,我們就會派人上門回收。”楊德斌說。
“如果沒有國家補貼,我們這些正規企業根本沒法活下去。”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感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是利潤低、社會和環境效益高的公益性行業,需要全社會共同給力。”業內人士介紹,以一臺電視機為例,回收價大約100元,拆解過程中人工費和加工費占去將近一半左右,再加上提煉金屬等費用,最后一臺廢舊電視機的收益所剩無幾。有些產品收購價低,但其中的過程不會減少,還有可能虧本。
相關鏈接
《甘肅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將于8月1日施行。其中規定,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后應當交由回收經營者或處理企業妥善處理;涉及國家秘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按照國家保密規定處理。并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丟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