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爬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鎖定“三農”。
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1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連續第六年發布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其中,“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是五個重點內容之一。
回顧過去幾年,中央在“三農”問題上思路清晰: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采取多種途徑增加農民現金收入和非農產業收入;2004年,中央提出要進一步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穩產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繼續增收,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2005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2006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2009年伊始,以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重點,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四大重點,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旨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亮點紛呈,令人振奮。
然而盡管如此,仍不能否認我國農業總體上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面臨著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現狀。在這樣的時刻,從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到將“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作為今年一號文件的五個重點內容之一,可謂頗具深意。
簡要內容:具體來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仍是切實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業的各項投入,大力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務水平。值得關注的是,優先解決“三農”問題早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加快發展現代化農業更是解決我國農業深層次問題的關鍵。
從傳統到現代
根據國際經驗,一國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后,便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逼過2500美元,所以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特別強調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而這一提法與以往所說的“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或“農業現代化”本質是一致的,也是改變目前我國農業問題的針對性舉措。
現代農業的提法人們并不陌生。但更熟悉的恐怕還是另一個與此緊密相關的口號:農業現代化。自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之后,農業現代化就開始深入人心。
那么,農業現代化與現代農業到底是什么關系?如果從目標上來理解,兩者沒有區別。如果從過程上來說,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也就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含義,或者說農業現代化的實質,就是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產業。所謂的傳統農業,既與歷史發展階段緊密相聯,更著眼于它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目的。與現代農業不同的是,它是一種很少或沒有專業分工、由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主要靠經驗及人力、畜力和各種手工工具為生產方式的“糊口農業”、“產品農業。”
從同樣的范疇考慮,現代農業則是用現代物質技術武裝起來的商品農業、市場農業,它對生產者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的是新型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
一直以來,現代農業建設始終伴隨著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而人們認識上的差異也在不斷變化。
上世紀50年代,高程度的集體組織形式成為它的主要表征之一。彼時,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支配下,照搬前蘇聯的“集體農莊”模式,全國各地普遍建立起“人民公社”想加快農業規模化,最終卻得到了相反的效果。
及至六七十年代,農業機械化被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當時,“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成為一條重要的政治口號。然而以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根本不可能實現,且農業經營體制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這樣的目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資金投入。但多年來,農業一直處在為工業化積累資本的地位,農民收入十分有限,農業現代化的投資主體也一直未能明確。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在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自上世紀80年代來難得的好成績,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農業面臨的困境仍然很多:農業基礎不牢,后勁不足的狀況并沒有改變;農業基礎脆弱、裝備落后、主要靠天吃飯的基本狀況并沒改變;農民就業門路不多、增收困難的基本局面并沒有改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態勢也并沒有改變,農業農村發展仍然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
有專家曾經指出,中國農業不僅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滿足工業原料不斷加大的需求,還承擔著農民增收、確保食品質量安全的任務。據估算,糧食需求每年增長80億到100億斤。但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人均耕地數為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具體來看,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仍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抗災能力不強,目前一年的災害損失達千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八分之一、第三產業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目前的農民收入增速距實現全面小康仍有差距。第三,農村社會發展和勞動力素質仍十分落后。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5年全國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僅為28.2%。
而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建設新農村的著力點。”諸多農業權威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