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危機時刻愈挫愈勇
長三角地區的中小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碩果之一,該地區企業自身具有極為鮮明的外向型經濟特點,但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長三角的中小企業受到明顯影響。
充分利用時間緊抓產品轉型“訂單減少了,企業的資金很緊張,各方面的開支都在增加,所以產品的成本大了,我們只好降低產能,縮減一些可有可無的支出,抓緊時間利用這一段時間做產品更新。”很多受訪中小企業表示了相似的觀點。
資金壓力和市場壓力大給中國很多中小企業帶來了嚴重影響,在中小企業集中的長三角地區企業面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應對,充分利用最近一段時間加速企業自身的產品升級和產品轉型。
“我們是給人做代工的,企業不大,流水線也很簡單,說白了也就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企業自身資金上是有困難,但是還是在可以解決的范圍之內的,最近一段時間訂單少,我們計劃利用這一段時間,做一下產品的轉型,提高一下自己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上海一家模具企業負責人說。
靈活把握市場東方不亮西方亮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銷售的不景氣,很多企業由于產品的單一,或者資金鏈的緊缺,導致企業停產停工,從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記者了解到,在一些機械類的中小企業身上卻出現了不一樣的現象,他們不但沒用停產停工,相反車間里忙得熱火朝天。當記者詢問該廠負責人的時候,該負責人表示“企業及時做了產品的更換,我們是小企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我們是生產閥門的,閥門的種類很多,山不轉水轉,哪個賺錢我們就生產哪個,我們的優勢也就在于我們小,不像大的企業,做一次產品轉換需要幾百上千萬元成本,我們比較機動靈活。”
這種經營方式看似有點“飲鴆止渴”,相關人士表示:“在當前形勢下,企業最大的目標就是生存下去,如果說‘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的話’,那么只要我的企業可以繼續發展下去,抓好產品的質量關,企業可以得以發展,那么經營方式就沒有太大問題,適合企業發展的方式就是好方式,因地制宜,靈活機動。”
開拓新興市場盤活產品銷路由于歐美市場的不振,導致很多企業市場銷售連連受挫,盡管市場開拓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面對當前全球市場低迷,很多企業還是把目光投向了國內市場和海外新興市場。
一家水泵企業董事長說:“敢于舍去才更容易得到,這是‘舍得’兩個字的精髓,面對困難的形勢,,到底有多困難?誰知道?難道就真的一點市場都沒有嗎?不是這樣的。今年過完年,我給自己放假,我自己去跑市場,我發現我們的產品還是有市場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到市場中去,掌握第一手市場信息,及時作出有利于自己企業的策略調整,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思維去看待市場的話,等于自掘墳墓,危險和機遇是共存的,所以企業好好的把握,我今年就看好了印度和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