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進入新的機遇期
主動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新機遇
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部分制造業將由產業鏈的中低端向高端邁進,制造業技術來源也將從過去單純的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技術引進與二次創新相結合方式轉變,制造業的技術裝備也將由過去的簡單機械向精密機械升級,由單機向成套裝備演進。這種轉變過程將為裝備制造業創造規模龐大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由大變強的歷史機遇。
振興裝備業已成國家戰略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帶動性的作用。我國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并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工業大國,2004 年中國機械行業(裝備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約1300 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
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仍處于被動狀態,在大部分領域仍處于全球機械行業產業鏈的中低端,自主創新能力弱,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國際競爭力不強,總體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因而振興裝備制造業已成為我國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產業升級、邁向工業強國的關鍵。
圖表1 世界主要國家機械行業(裝備)規模對比單位:億美元
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裝備制造業發展目標,最近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主要內容如下:
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目標
到2010年,我國要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與自主制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基本滿足國內能源、交通、原材料等行業和領域的需要。
與此同時,逐漸形成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基礎裝備、一般機械裝備等專業化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發展途徑和重大技術裝備領域
《意見》指出要選擇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有重要影響,對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顯著效果,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積極帶動作用、能夠盡快擴大自主裝備市場占有率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作為重點,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要依托重點建設工程,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強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特別是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控制、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可見,振興裝備制造業已經被列為一項國家戰略,甚至上升到國家意志,對機械行業的影響較為深遠。
政策扶持裝備業的力度在加強
鼓勵國產重大技術裝備訂購和使用,為其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訂購和使用國產首臺(首套)重大技術裝備,對訂購和使用首臺(首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優先批項目、優先安排政策性投資,而且要對有關人員實行獎勵,包括裝備制造業振興基金和重大裝備研制風險基金。
財稅政策、政府采購等政策進一步向國產重大技術裝備傾斜。目前具體政策還不明朗,但政府必定要實行一些傾斜性政策,可能的政策包括對制造商實行增值稅返還、用戶購買國產設備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政府采購等。對數控機床行業實行增值稅返還政策、對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都是財稅政策向裝備制造企業傾斜的實例。
??國產重大技術裝備替代進口或國外品牌的市場空間大。從1993-2004 年機械行業不同經濟成分企業收入占比變化來看,三資企業收入比重已攀升至37.4%。國外品牌在中國數控機床、模具、高端工程機械、集成電路專用設備、石油化工設備、醫療設備等領域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可見,國產重大技術裝備通過政策傾斜、提高技術水平方式擠占國內外資品牌市場份額的空間很大。
表2 國外品牌裝備銷售收入所占比率
國產裝備已經在眾多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具備挑戰國外品牌的實力。近年來,我國機械行業技術水平已經取得顯著進步。中低技術含量裝備已在較多領域具備國際競爭力;部分成套裝備和高技術含量裝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陸上石油裝備、陶瓷機械等;在許多關鍵技術領域也實現了重大突破,如DCS 控制系統、五軸聯動高檔數控機床、數控系統、船用柴油機的曲軸等。因此,國產裝備已經在眾多領域具備或初步具備挑戰國外品牌的技術實力,部分國產裝備完全有能力和機會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然后行銷全球市場。
下游產業的技術創新為裝備帶來商機
我們認為,國家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戰略有利于鞏固和提高國產裝備制造業在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在國內下游行業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中占得先機。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我國正處于投資導向階段的后期。一般而言,經濟通常是由產業集群的上層(上游產業)或底層(最終消費品和服務業)開始發展的;支持性、加工性或中間層次的產業,如機械行業,往往在投資導向階段后期或創新階段初期才開始茁壯成長。近年來,政府加大投入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相當多的制造業企業也開始加大研發投入,注重以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這一過程,包括原材料、產品設計、工藝過程、技術裝備本身的創新,需要機械行業提供裝備支持,同時也為機械行業創造了巨大新增需求。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加強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資源和環境約束日趨嚴峻的形勢下,下游行業必須考慮環保、節能、降耗因素,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規模將逐漸擴大,長期來看,裝備制造業的更新需求也將日趨旺盛。
表3 裝備制造業的下游行業
綜合上述分析,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戰略將提升我國機械行業競爭力,增強國產裝備在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并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長期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市場空間將大幅拓展,主要源自三方面,即重大技術裝備替代進口需求、國內制造業技術創新帶來的新增需求、下游行業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帶來的更新需求;因此,總體上來看,國家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將引導我國機械行業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期,我國有可能由機械工業大國轉變成機械工業強國。
優勢行業景氣度明顯提升
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電器及器材制造等三大子行業。其產品主要以投資品為主,與宏觀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正相關。在宏觀調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趨緩的大經濟背景下,行業景氣度明顯回落。
但行業的有利因素很多,“十一五”規劃凸現優勢行業新機遇,同時原材料價格走低。鋼材是裝備制造業的主要原材料,根據各行業的不同,鋼材等主要原材料成本占總成本比例從10%到70%不等。全國鋼材綜合指數從2005 年3 月的最高1560點,已經累計下跌了21%以上。中厚板、薄板等價格回落幅度更是超過了35%。鋼材等原材料價格的走低,緩解了困擾多年的裝備制造業的成本壓力,使行業平均毛利率水平提升約1-3%。
另外,裝備制造業的各行業大都屬于周期性行業,2005年以來市場在追逐消費類非周期投資機會的同時,也嚴重低估了周期性行業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因此,市場價格誤定的套利機會也將是2006 年裝備制造業的另一個投資主題。
盡管行業總體上出現需求增速回落、產能過剩的局面,但由于各細分行業的需求狀況與下游行業的投資需求密切相關,因此,2006 年機械行業各子行業面臨的供需狀況各不相同,將出現明顯分化。裝備制造業中的優勢行業近年來表現出旺盛的增長勢頭,景氣度持續上升,這些細分行業包括:
1、發電與輸變電設備
行業在經歷了2003 年和2004 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仍保持著20%以上的高增長,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2005 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7.46%和28.91%。
2、先進適用運輸裝備
鐵路裝備:受惠于超常規發展鐵路網建設所帶來的對鐵路設備的超常規需求。在2004 年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77%的基礎上,2005 年三季度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1.4%,整個行業在2005 年擺脫了多年的經營困境,行業步入高景氣周期。
航空裝備:2001 年以來,行業步入高速增長軌道,2004 年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0.34%和39.73%,2005 年前三季度分別增長了30.21%和37.90%。
造船裝備:《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產業政策目標是2015年之前打造世界造船強國,世界造船業開始向中國轉移,造船裝備業進入高速發展周期。
3、精密加工與自動控制制造設備
其中數控機床增速迅猛,2002 年、2003 年、2004 年和2005 年前三季度數控機床產量分別增長31.64%、39.54%、49.84%和18.40%。
4、機械基礎件
行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速,2004 年分別為34.11%和40.32%,2005 年三季度分別為30.40%和25.76%。
5、環保與節能設備
2004 年和2005 年前三季度,行業銷售收入與利潤總額分別增長42.53%與45.01%和30.85%與66.47%。
6、物流裝備
在十一五規劃的新機遇大環境下,其未來增長潛力均非常可觀。
而行業景氣度將下降的細分行業:一是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的水泥、鋼鐵、有色金屬行業相關的裝備制造業;二是與前幾年投資增長過度的電力、石油加工及煉焦行業相關的裝備制造業;三是儀器儀表等基礎機械,極有可能隨主機需求回落而下降;四是紡織機械,紡織行業因為前幾年投資規模大,紡織品生產能力大幅增長以及紡織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低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能力和意愿將出現明顯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