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廠商采購成本減15%尋找本土供應商
一季度以來,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郵箱中來自外資整車廠采購部門信件突然增多。他們都希望能通過網絡尋找各種本土零部件供應商。“新一輪的競爭將是供應鏈之爭,也就是成本之爭。”陳文凱認為,這是整車廠家特別是日韓企業能打破常規,尋找體系外供應商背后的原因。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合資整車廠除了三家以外均已委托該網推薦各種類型的新的供應商。其中一家德系整車合資廠正通過該網尋找空調系統、汽車彈簧、汽車換擋桿等產品的供應商,他們對未來兩年的采購目標是整車采購成本降低20%。記者從另一家整車廠的采購負責人處了解到,隨著整車的價格下降,每年整車廠都會給零部件供應商降價壓力,而零部件廠家通常也會有平均每年3%-5%左右的價格讓利,但兩年降20%,顯然幅度非同一般。
而記者從上海大眾、一汽豐田、上海通用等多家整車廠內部人士處了解到,未來兩年,這些企業所計劃的降低采購成本的計劃也遠遠高于往年,平均降幅超過15%。
一位日系合資汽車企業的采購負責人表示,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需求下降,用以生產零部件的原材料價格也下降,所以對整車廠而言,此時是“殺價”的最好時機。而體系內的供應商,特別是日韓體系內的供應商,相對產品單一,規模小,加上內部運營能力以及維持高利潤等慣性因素,大幅降價的可能性不大,只有更換供應商,才能更好地實現降低采購成本的目的。
而一位德系合資企業的采購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根據業內預測,原材料價格不會持續下跌,最遲2010年左右價格就開始回溫。一旦原材料價格上漲,降低采購成本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反之,汽車市場每年都會降價,這是市場的規律,所以對于他們而言,趁原材料降價的時候壓低采購價,就贏得了先機。一旦原材料價格回升,在采購成本已比較低的基礎上,再進行供應鏈的優化,就能順利緩解原材料上漲的壓力。
陳文凱分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國內汽車市場帶來了結構性的改變。這種結構性改變導致的結果是:中低端車銷量的增加,而這也必將影響到零部件的供應格局。一些跨國零部件公司如博世、德爾福等,除非在關鍵技術領域,否則從成本角度考慮,越來越多的整車廠會選擇更加低端的產品,如國內很多微型車企業選擇的安全氣囊都是本土的錦恒,而不是國際品牌。在這場結構性改變中,對外資零部件企業的挑戰,不亞于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
事實上,一些跨國零部件巨頭在某些產品線上會變得缺乏競爭力,自主零部件企業的機會越來越多。如在電池領域,目前國內品牌“風帆”的市場占有率達60%-70%。
而針對于這樣的變化,跨國零部件企業也正在抓緊新一輪的機會。博世已專門針對低端車開發零部件; 上海車展期間,總部設在意大利米蘭的零部件供應商瑪涅蒂-馬瑞利宣布在蕪湖開設新工廠,主要生產車燈系統和動力系統。該公司中國區總裁白奇尼透露:之所以選擇在蕪湖主要是因為奇瑞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