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壓力巨大空調漲價不會持久
經歷了2005年的價格上揚后,2006冷凍年整個行業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
自從9月份到現在,2006冷凍年度已經過去了近三個月,但與往年不同的是,空調企業普遍低調了許多,似乎都在忙著做別的事情。通常在9月份開始,企業就會有一個新品發布期,而今年浮出水面的新品少得可憐,一些經銷商有些按奈不住了,幾位與記者熟悉的空調經銷商多次打聽生產企業的情況,可以看出,經銷商憂慮不安的情緒已經蔓延開來。
在與空調企業的接觸中,記者了解到企業正面臨巨大的壓力之中——一方面,2005年空調價格普遍上漲導致大量的產品積壓;另一方面,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的利潤和生存空間日漸縮小。在這兩方面的壓力面前,企業不得不將大部分心思放在處理庫存和梳理渠道上,而對新產品的研發就顯得遲緩起來。
業內專家表示,2006冷凍年度空調漲價的局面將難以持續,企業為了應對壓力很可能調整策略,把放量增長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去考量。
1500萬臺庫存壓力
根據中國家電市場聯合調研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市場的總銷量在2656萬臺左右,這一數據僅與2004年相當;出口2560萬臺左右,相比2004年增長不超過10%%,兩年前企業賴以生存的出口已經形勢江河日下,而且在退稅政策調整后,企業從出口中得到的利益大不如前。
課題組還預測,2006年空調市場需求總量略有增加,但增加的數量不會很大。與此相對應的是,空調行業整體產能擴張的幅度相當大——前十位的空調企業產能已達到7500萬臺,行業總體產能突破8000萬臺,較2004年增長近1500萬臺。
在產能和銷量的不對稱發展之下,直接導致規模和實力相對弱小的企業走向消亡。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2004年度家用空調品牌從2003年度的150多個減少到96個,2005年又有27個品牌退出了市場競爭,市場僅剩69個品牌。在現存的69個品牌中,有48個品牌在重點城市市場占有率不到1%%,市場占有率低于0.01%%的有29個品牌。
此外,產銷不協調還導致庫存劇增的后果。業內估計,空調庫存已經超過1400萬臺,有廠家甚至認為有1800萬臺。到目前為止,庫存的沉重壓力還沒有絲毫減輕的跡象。
規模化不再吃香
規模越大,風險越大。空調企業對于競爭形勢的認識已經開始轉向,以前單純地認為規模可以帶來效益的想法,在事實面前被證明遭遇嘲諷。可以說,在規模化中發展壯大的國內空調企業已經走道岔路口,在市場增長放緩的局勢下,原來潛藏的一些矛盾開始激化。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空調企業目前到了戰略轉型期,應該盡快將規模化戰略向利潤導向型戰略轉移。但從目前來看,要實現戰略轉移必須付出很大的犧牲,甚至要有在短期內放棄部分利潤的魄力。利潤導向型企業需要深厚的技術積淀和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追求利潤與追求規模并不是對立的兩面,2005年在原材料漲價以及消費者對于健康、節能的重視為廠家提高價格,追求利潤提供了機會。
品牌加速集中
由于供大于求,2005年行業平均凈利潤率僅為2.59%,遠低于幾年前15%至20%的行業平均凈利潤率。在利潤無法保證的情況下,一些資金運轉不良的企業明顯跟不上市場發展的步伐,成批的品牌在壓力之下走向了消亡。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大品牌、大企業。
專家分析稱,國內空調產業鏈斷裂的風險已經到了“紅色警戒線”,在淡季打款、旺季提貨的銷售模式下,企業和經銷商之間的關系被套牢,一旦有一方出現問題,受到牽連的就是整個上下游兩端。再加上家電連鎖巨頭對生產企業的控制越來越強,生產商的話語權被剝奪,渠道商一頭獨大的后果必然給廠商關系制造越來越緊張的氣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陸刃波表示,2006年空調品牌還將消失1/3,剩下的幾個大品牌將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小品牌的生存狀況很難得到改善。以格力、美的、志高等品牌為首的行業整體格局基本形成,二、三線品牌與它們的差距越拉越大。